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医治疗胸痹心悸的现状、西医治疗胸痹心悸的现状、中西医治疗胸痹心悸的利弊、中医治疗胸痹心悸的新思路等综述中医治疗冠心病心悸失常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将心悸的诊治纳入六经病的整体辨治当中,文章根据六经的生理特点、六经与心脏的联系、他脏与心脏的联系,从六经角度深入探讨心悸的成因及治疗。太阳心悸多因太阳病误汗、误下等原因导致,治当扶养正气、阴阳双补、补气养血、温阳散水;阳明心悸多因阳明病津气耗伤、阴不敛阳、心神被扰所致,治当清邪热、益气阴;少阳心悸多因少阳枢机不利,治当和解少阳;太阴心悸多为伤寒里虚、中焦虚寒、心脾不足、心无所主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调和气血;少阴心悸多责之阳虚水盛,治当温阳利水;厥阴水厥所致之心悸,治当温化水饮。从六经角度深入探讨心悸的成因及治疗,可为经方治疗心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按祖国医学对心悸病认识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初步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宋金元时期)、完善和成熟阶段(明清时期),对记载心悸病证的主要医学著作进行查阅,对涉及心悸病病名及症状内容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医书中有关心悸内容的记载是后世医家得以继续研讨的理论基础。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病名及症状内容得以极大丰富,称谓繁多、概念混杂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惊悸"已成为当时相对固定的心悸病病名;但同时,医家们也认识到"惊悸"与"心忪"、"怔忡"、"忪悸"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清时期,医家们在前人对心悸病认识的基础上,对心悸病病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辨析,最终将心悸病分为"惊悸"、"怔忡"两部分,现代中医将其统称为"心悸"。随着祖国医学对心悸病证认识的不断发展与积累,心悸病病名趋于统一、概念逐渐明确、症状描述趋于规范。  相似文献   

4.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发的季节,其中心悸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视病情做静止心电图、运动心电图或24小时心电图,来确定是否有心脏病变。但由于多数情况下,病人做心电图时心悸未发作,不容易捕捉到异常,所以这些检查很难确定病人心悸的原因。心悸也可能因非心脏疾病引发,焦虑、紧张、运动、贫血、发烧、脱水、甲亢等均可能导致心悸。因此,出现心悸症状不一定说明心脏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5.
心悸为临床常见急症,通过分析《伤寒论》中有关心悸的条文,从病因、病机、证治分型简单剖析了张仲景治疗心悸的学术思想。心悸主要以虚实为纲,可分为心阳不振、水气凌心、阳气郁遏、枢机不利、气血亏虚、阴阳亏虚证,简要分析了各类证治治法、方药。仲景治疗心悸条文虽言简意赅但掌握仍有一定难度,对其分析及学习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心悸心悸,是指自觉心搏跳动异常,心慌不安的症状。心悸常分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动悸以心悸为主要特征,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临床若...  相似文献   

7.
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表现为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的一种病证。心悸可发生于多种疾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均可按心悸治疗,掌握心悸的病因、病机,对于心悸的治疗至关重要。根据"阳化气,阴成形"之理论,阳化气不足则阴邪凝敛,可见温阳之法在心悸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心悸的护理情志失调如思虑过度、惊吓恐惧等,往往是心悸的诱因。故对于心悸患者,应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尤其应有医护人员及家属守护,以稳定其不安的情绪。心悸发作频繁时,要重视休息。如果心悸较重或具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应卧床休息或绝对卧床。居室环境要安…  相似文献   

9.
心悸《中医内科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章的要求是:1.了解心悸的主要发病机理及惊悸和怔忡的异同点。2.掌握心悸各证候的辨证施治,熟悉心悸重证、危候的症状表现及一般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盛京 《四川中医》1993,11(12):23-24
心悸为心系疾患的重要病证,对其发病机理,多责之阳气不足,阴血亏损,而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不畅。论治常着眼于虚、痰、瘀。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日渐增多,特别是当其合并早搏等心律失常时,心悸常为其重要的主症,论治的中心。其心悸的始动因素是外感邪毒侵心,邪毒留连不解常致其心悸顽固难已。此类心悸在病因、病机及治疗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在急性期,有别于其它病因所致之心悸。  相似文献   

11.
心悸症以心悸、恐惧感、神志不安为特征的一种心脏病。蒙医学对该病的起病原因主要由于赫依偏盛客于心脏,或因血、希拉偏盛,侵及心脏与赫依相搏,或因巴达干黏液激增,阻塞心脏之脉窍等原因所致[1]。而赫依盛性心悸症,是心脏性心悸症的一种类型。赫依盛性心悸症病人的蒙医施护包括饮食护理、起居护理、因时护理、情志护理、服药护理、辨证护理、一般护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对赫依盛性心悸症的蒙医护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心悸为中医病证名,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针对历朝历代的名家经典和百年来杰出中医名家治疗心悸的心得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心悸的治则治法。从中医经典理论到名医名家治疗心悸的准则和具体方药,从中汲取治疗心悸的临证经验,对当今心内科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心悸的治疗方药、引起心悸的中医情志性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功能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与精神心理学机制、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的郁证形态及临床识别等多个视角和维度,论证郁证性心悸的客观存在及其临床特征。将心悸分为郁证性心悸和非郁证性心悸两类,前者主要涉及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心阴亏虚证、心阳不振证、肝肾阴虚证,以及部分痰浊阻滞证和心血瘀阻证;后者主要涉及水饮凌心证、邪毒犯心证,以及痰浊阻滞证和心血瘀阻证。区分出郁证性心悸的证治,不仅是为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为了当今临床更好地实施“精准医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心悸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化。方法:通过动态心电图分析老年心悸患者即心悸组及对照组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心悸组SDNN及SDANN组降低(P〈0.05),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悸组SDNN、SDANN降低。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测值关系显示rMSSD增高,SDNN、SDANN降低(P〈0.05或P〈0.01)。结论:心悸本身并无特异性,但提示往往可能存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痰、火是心悸发生发展常见的病理因素。心为火之脏,痰火可直接影响心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心悸的发生。黄连温胆汤有清火化痰之功,尤擅于治疗证属痰火扰心之心悸。该方选药精妙,配伍严谨,为历代医家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之一。刘中勇认为此方具有清热泻火、宁心止悸、化痰安神之功,将本方加减用于治疗因痰火内扰导致的心悸病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对于心悸的探究始自《黄帝内经》,散见于历代的方剂学、本草学等著作之中。通过对历代主要的中医药类文献的梳理,探究历代医家对于心悸病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演变与相应的治疗中药、方剂应用的变迁,展现了历代心悸病证处方用药的特点,为心悸病证的现代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严吉峰 《环球中医药》2012,5(3):216-217
孙兰军教授在临床治疗心悸时一直贯穿着同病异治的思想。阴火心悸以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痰火心悸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气虚心悸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阳虚心悸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治疗上辨证论治为本,在临床治疗心悸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方和谦教授在临床对于心悸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心悸的病机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同时认为心悸只是一个临床症状,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心悸,如西医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甲亢、贫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等.所以心悸虽然病位在心,实际上与其他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故在治疗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悸证素的分布、组合规律。方法:采用临床调研与中医计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多个地区1126例心悸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研究。结果:心悸主要以气虚证素的病理症状体征分布最多;心悸的病位证素主要有心、脾、肾、肝、肺;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血瘀、火热、痰、水饮。结论:心悸的病性虚实错杂、病位涉及多个脏腑,临床辨证多证素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20.
分析逍遥丸治疗肝郁脾虚所致心悸的临床疗效。心悸多种原因,更年期心悸,多数由于肝郁脾虚血虚所致,对于更年期心悸,逍遥丸不仅可以疏肝解郁,且能补血而缓解更年期心悸。此外,因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工作压力加大,肝郁脾虚的症状也在中青年人中出现,笔者认为对于非更年期肝郁脾虚血虚而致的心悸,临床亦可推荐使用逍遥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