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铍针与推拿两种方法治疗胸外侧皮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至2008年用铍针和推拿治疗胸外侧皮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320例,随机分为铍针治疗组(治疗组)160例,推拿治疗组(对照组)160例。治疗组男105例,女55例;年龄26-66岁,平均(46.00±0.79)岁;疗程3-7d。对照组男98例,女62例;年龄19-64岁,平均(47.00±0.35)岁;疗程1-2个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软组织张力指数变化、局部疼痛和压痛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经过统计分析对铍针与推拿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7~12个月,平均10.3个月,据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治愈119例,显效27例,好转12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73例,显效38例,好转40例,无效9例。两组疗效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U=3.184,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软组织张力指数治疗组治疗前平均(3.68±0.28),治疗后(2.13±0.35);对照组治疗前(3.59±0.22),治疗后(3.17±0.19)。治疗后两组张力指数比较,t=4.781,P〈0.01,治疗组的张力指数低于对照组。结论:铍针能有效降低皮神经周围的压力,松解粘连,最后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迅速缓解疼痛。而推拿治疗疗程长,治疗胸外侧皮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铍针治疗的疗效优于推拿治疗,起效快,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铍针治疗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铍针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铍针治疗78例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枕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8例,枕小皮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肩胛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7例,颈横皮神经卡压综合征4例.锁骨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4例。其中男35例,女43例;年龄19~63岁,平均39.8岁。根据治疗前后患者颈肩部疼痛的改变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痊愈54例;显效16例;有效8例。结论: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消除瘢痕,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3.
铍针治疗臀中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在臀中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中张力与疼痛的相关性 ,铍针减张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用张力计测量铍针减张治疗臀中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前后软组织的张力 ,并对软组织张力变化加以比较分析。结果 :经 1~ 12个月的随访 ,平均 6 3个月 ,其中治愈 2 1例 ,显效 6例 ,有效 3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 93 75 %。所有患者治疗前测软组织张力指数为 3 14± 0 78,治疗后为 2 10± 0 93,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张力指数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铍针可以切刺限制张力释放的纤维结缔组织如筋膜等 ,释放过高的筋膜腔内张力 ,或通过局部流体静压的调整缓解了对末梢神经的刺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明确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的指征。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选取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患者278例,分为铍针组和电刺激组。铍针组138例,男68例,女70例;年龄20~60(41.92±10.88)岁;电刺激组140例,男68例,女72例;年龄18~60(41.44±10.47)岁。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的疼痛、压痛,以及软组织张力情况,通过对比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中止、剔除、脱落病例。治疗后铍针组疼痛评分由8.78±1.52下降为1.33±1.33,电刺激组由8.59±1.76下降为5.20±2.64,且治疗后铍针组疼痛评分低于电刺激组。治疗后铍针组压痛评分由9.12±1.24下降为1.60±1.36,电刺激组由8.79±1.60下降为5.34±2.60,且治疗后铍针组压痛评分低于电刺激组。结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形成明确的痛点、条索、结节时,铍针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5.
顾力军  裘兴栋  赵勇  秦伟凯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12,25(12):1036-1039
目的:观察铍针与扶他林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铍针治疗组34例和外用扶他林对照组33例,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共60例完成随访(共脱落7例,其中治疗组4例,对照组3例)。其中治疗组男5例,女25例;年龄40~68岁,平均(55.90±9.34)岁;病程0.25~1年,平均(0.87±0.34)年;对照组男6例,女24例;年龄40~70岁,平均(58.67±7.39)岁;病程0.25~2年,平均(0.93±0.60)年。治疗组采用铍针治疗,每周治疗1次,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扶他林乳胶剂局部痛点涂抹,每日3次,3周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通过软组织张力测试仪测量局部软组织位移值、香蕉面积,用压痛测量仪测量压痛值,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并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疗效,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软组织位移值、香蕉面积、压痛测量值、主观VAS评分及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软组织位移值、压痛值和HSS评分高于对照组,香蕉面积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根据膝关节HSS评分结果及VAS疼痛指数综合评定疗效,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4例,有效20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铍针治疗的优势在于有效降低膝骨关节炎患者局部软组织的高张力状态,进而减轻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作用机制.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治疗116例肩胛肌筋膜炎患者,其中治疗组58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剔除1例、脱落4例.剔除脱落病例后共109例,治疗组56例,男15例,女41例,平均年龄(28.02±4.85)岁,病程0.25~3年;对照组53例,男19例,女34例,平均年龄(27.23±4.54)岁,病程0.25~1年.治疗组采用铍针治疗,一次性治疗,松解1~3个痛点,1周后复查,根据痛点分布可再治疗1次,松解1~3个痛点,第2周后采集数据.对照组采用针灸按摩仪治疗,每次治疗20 min,隔日1次,治疗6次为1个疗程,第2周后采集数据.两组治疗前后通过软组织张力测试仪测量局部软组织位移值、香蕉面积,用压痛测量仪测量压痛值,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记录VAS评分,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软组织位移值、压痛值高于对照组,香蕉面积和VAS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痊愈30例,显效13例,好转12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痊愈16例,显效19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铍针通过减轻肩胛部局部痛点的软组织张力,解除神经压迫和刺激,从而有效缓解肩胛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中并不少见,常常容易误诊,致使治疗效果欠佳。我院从2000—2004年采用铍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47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上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现代人们长期伏案工作,上肢使用较多,致使局部组织劳损,上肢肌肉筋膜紧张,出现张力增高等病理改变,挤压刺激通过的皮神经,进而产生上肢疼痛等症状的综合征.为解决临床上经常出现的此类疾患,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运用铍针疗法治疗上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建鸿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04,17(5):283-284
目的:探讨颈横皮神经卡压对颈部疼痛的影响及相应治疗方法。方法:对112例颈横皮神经卡压所致颈部疼痛的患者,采用铍针进行治疗,选取胸锁乳突肌后缘及颈椎棘突旁压痛点为进针点,并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12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其中治愈64例,显效36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7.15%。结论:颈横皮神经卡压可以导敛颈部疼痛,铍针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0.
李欣  何爱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4):1855-1857,I0002
[目的]比较研究锁骨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52例肩锁关节脱位或锁骨远端骨折患者,34例采用锁骨钩钢板、18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手术难易程度、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术中两组手术难易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锁骨钩钢板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0.0%,肩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7.1%,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的38.9%、72.2%,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是一种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上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的新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分析。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入组的85例(85膝)膝骨关节炎患者(如为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只选其中较严重的一侧入组),其中试验组35例,男6例,女29例,脱落1例,平均年龄(56.65±4.89)岁;对照组50例,男6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54±4.91)岁。分别采用铍针治疗和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膝关节周围最明显压痛点的压痛仪测量数据作为评定指标。结果:试验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在VAS评分及压痛仪测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主观感受的VAS评分和压痛仪客观测试数据之间具有相关性,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表示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论:铍针通过减轻关节局部痛点的软组织张力,解除神经压迫和刺激,从而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刀松解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 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3~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针刀治疗组34例和电针对照组35例,分别进行针刀、电针治疗,各治疗3周.治疗组男12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33±7.86)岁.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4.73±10.34)岁.治疗前、后分别对下肢生物力学、局部张力及压痛指数进行观察,按"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完成试验者共60例,治疗组经针刀治疗,其软组织局部张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 04),治疗组患者步态稳定性明显强于对照组,压痛指数治疗组改善较大.在疗效评价上,治疗组治疗结果为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0例.结论:针刀松解法可明显起到减张、镇痛作用,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优于电针对照组,且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李俊海  王庆甫  黄沪 《中国骨伤》2012,25(2):113-115
目的:比较正骨手法与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将7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男15例,女24例;年龄20~59岁,平均(42.97±9.21)岁;病程1~60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71.27±4.50)分。对照组:男11例,女26例;年龄25~57岁,平均(41.29±8.7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8.47±7.37)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71.45±4.61)分。治疗组采用正骨手法治疗,每周2次;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治疗,每日1次。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3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及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踝关节评分为(93.44±4.91)分,对照组踝关节评分为(85.81±6.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踝关节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踝关节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16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对照组优9例,良14例,可5例,差9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正骨手法与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均有一定的疗效,且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单纯截骨术矫正第1、2跖骨间角增大型拇外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涛  邹春平  李修成  冯殿鹏  杨茂伟 《中国骨伤》2012,25(12):1021-1023
目的:观察单纯运用截骨矫形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初步探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纯截骨术治疗第1、2跖骨间角增大型拇外翻20例(32足),男1例(1足),女19例(31足);年龄22~64岁,平均40岁;病程2~31年,平均12年。轻度6足,中度20足,重度6足;术前患者均有第1跖趾关节疼痛且外侧软组织紧张度检查正常;手术前后对足的应力正位X线的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胫侧籽骨位置进行比较;采用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矫正、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0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5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95.1%的患者对疗效感觉非常满意或满意。AOFAS评分由术前(53.1±7.5)分提高到最终随访的(93.1±1.9)分(P<0.05);HVA由术前(33.4±7.8)°纠正到(11.9±3.6)°(P<0.05);IMA由术前(12.3±3.0)°提高到(6.3±1.9)°(P<0.05);胫侧籽骨位置由1.9改善致0.9(P<0.05)。结论:.外侧软组织紧张度正常的拇外翻患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跖骨内收,仅利用单纯截骨术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疗效,无须切断拇收肌。  相似文献   

15.
蒋忠华  张浩  孙骏  顾伟  李志强  卫晓恩 《中国骨伤》2023,36(10):954-958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分析截骨对患者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影响,验证弓弦理论可靠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71例,脱落3例,完成全部试验患者68例,其中男27例,女41例,年龄51~79(68.0±7.0)岁,随访时间4~12(3.76±1.94)周。患者入院后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在负重状态下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大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等指标。结果:根据VAS得分,参照包宗昭等治疗前后评分对单一指标的疗效判断标准评定,显效37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术后3例出现足背伸无力,1例出现足背感觉异常,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患者术后1个月VAS、WOMAC评分均小于术前(P<0.001)。患者术后1个月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均小于术前(P<0.001)。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短期内安全有效,截骨后1个月患者在负重状态下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升高,但长期变化仍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趾氧饱和度监测下足背双切口减压在治疗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26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男22例,女4例;年龄22~68岁,平均36.3岁。在足趾氧饱和度监测下,行足背双切口减压,减压后3~10d行减张缝合或植皮术。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的足部评分标准(AOFAS),对术后患者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等进行观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26例获随访,时间6~43个月,平均19个月,全部患者创口均愈合良好。AOFAS总评分由术前的(30.4±8.0)分提高到术后的(92.5±5.0)分(t=3.13,P〈0.01);治疗结果:优21例,良4例,差1例。结论:严重暴力引起的足部骨折、脱位、肿胀、挫伤,早期应密切注意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立即进行筋膜室切开彻底减压。足趾氧饱和度监测和背侧双切口减压方法简便、效果满意,如骨折移位、脱位明显者可同时行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骶椎入路银质针治疗臀中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银质针治疗的臀中肌综合征患者87例,所选病例除有腰臀部疼痛不适症状外,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臀中肌存在炎性渗出等病理性影像学改变。87例臀中肌综合征患者分成两组,腰骶椎入路组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50.70±12.45)岁,病程(1.63±1.27)年;臀部入路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52.80±12.18)岁,病程(1.78±1.22)年。腰骶椎入路组在脊椎L1-S2双侧关节突关节和L3横突进针治疗,臀部入路组在臀中肌髂骨翼起点及股骨大转子止点进针治疗。治疗前及4周后测定两组臀中肌综合征患者VAS评分、软组织压痛阈值、患侧髋外展肌肌力,4周时同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4周后,VAS评分腰骶椎入路组为(1.26±0.70)分,臀部入路组为(1.18±0.74)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压痛阈值和患侧髋外展肌肌力,腰骶椎入路组分别为(5.51±0.70)kg和(10.34±2.19)kg,臀部入路组为(4.78±1.05)kg和(9.33±1.42)kg,腰骶椎入路组提升更为显著(P<0.05)。腰骶椎入路组优16例,良20例,可5例,差1例;臀部入路组优13例,良17例,可12例,差3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中肌综合征银质针治疗,腰骶椎入路和臀部入路均能有效缓解疼痛,在软组织压痛阈值和髋外展肌肌力改善比较上腰骶椎入路更为突出,整体临床疗效也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