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作者认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是中药和天然药物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传统中药和我国医药产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中药现代化相结合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主要源泉和必由之路。作者也阐明了传统中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物质基础、现状及研究难点作了深刻的分析。作者指出,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国际化的前提,中药现代化要结合国情,分初步目标和高级目标两步走。  相似文献   

2.
中药配伍与中药炮制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人民医院(431607)陈绍恩主题词中药炮制学,中药配伍中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及矿物,同一种中药,有时候通过净化或切制等生品即可入药;有时候则还需要经过炙、炒、蒸煮或煅制,使药性发生变化,方可入药,以适应...  相似文献   

3.
浅议中药中毒与中药解救长春中医学院(130021)刘德贵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郑晏然刘丹*【关键词】中药中毒解救有毒中药中毒,临床屡见不鲜。用中药解救中药中毒,临床亦积累了宝贵经验。笔者就有毒中药的毒性成份、毒理作用、中毒表现及解救方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纳米中药与微米中药有何区别?各有何优势与弊端?本文做一综述性探讨,旨在为尽快改变传统中药“粗、大、黑”的面貌,提高中药产品科技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希军在日前举行的第二三届中美药典高层论坛上提出,组分中药将是未来中药创新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建立后,未来大量的新药一定出自东方,出自中国。闫希军说,组分中药,是中药创新的一种模式。组分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遵循中药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由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配伍而成的现代中药。  相似文献   

6.
中药注射剂为我国独创,是在中药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供静脉应用的中药注射剂品种日益增多,且广泛用于临床。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常与多种药物配伍应用,尤其是与抗菌药物的配伍更是常见,但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为此,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先后通报了清开灵、双黄连、葛根素、穿琥宁、参麦、鱼腥草、莲必治等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出现的不良反应以静脉给药方式居多,其中包括不合理配伍所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是祖国医药学的瑰宝,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知识产物。众所周知,中成药的使用原则完全建立在中医理论体系之上,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医药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用药思维模式与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现代中药、科学中药的新概念,这无疑给中药的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中药药效基础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源璋 《江苏中医药》2003,24(11):10-11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核心,其极度灵活性给中医临床现代研究带来困惑,解决辨证论治的用药多变性与中药固有成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精髓的关键所在。从辨证论治的性质、辨证论治中药传统药效基础、辨证论治中药现代药效基础等三方面论述了中药、中药方剂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指出了协同药物成分群、药物有效部位群、药物单体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地位与意义。认为药物单体、药物有效部位群已是现在公认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基础,而协同药物群则可能扩大中药现代药效基础的外延。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培勋  龙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69-177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丸散膏丹自制剂,伴随中药汤剂走过了几千年历程,在中药大家族中,汤剂,丸散膏丹直至现代化的中药片剂、冲剂、注射剂。中药自制剂始终处于中药金字塔的基坐部分,是连接国药准字号的中间环节,也是仪次于汤药的主导剂型。由于丸散膏丹药力较汤剂平缓,持久,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发展并推广中药自制剂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单方独剂到复方中药,是中药进步的象征;汤剂,中药自制剂,中成药,中药自制剂占临床用药半壁江山,作为承上启下的中药自制剂,同样是中药创新的基础环节,除此别无它路。 中药创新离不开鼓励中药自制剂发展,舍近求远,对中药自制剂采取非鼓励措施,只会使中医疗效及中医事业受到严重阻碍。一边是中药自制剂,一边是中药现代化。选择传统与现代并举才是中药发展的正确道路。中药单体研究不能代替中药自制剂及中药复方研究。辨证施治,辨证是医,施治是药,中医离开中药是不可想象的。辨证施治是实事求是,是围绕着病情变化遣方用药,辨证施治是病和药,是矛盾的集合体,两者互为依存,构成中医理论的最基本观点。矛盾和谐,对立统一是中医辨证观的理论核心,循环思维,反向思维,变向思维构成了中医理论区别于西医的关键内涵,天人相应,整体互动,动态平衡构成了中医生态医学的基本法则。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科学内涵,阴阳五行不但具有汉字的符号意义,而且具有中国文化的象形文字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是科学,中医理论是指导,临床医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肢解中医理论,片面理解中医(非系统性),理论脱离实际,中医中药脱节(中药自制剂缺位),是目前中医发展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中药巴布剂与其它中药常用剂型的比较研究、基质的研究、制备工艺的研究、透皮促进剂的筛选与开发以及中药巴布剂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做了综述,指出中药巴布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贴膏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开发应用中药巴布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学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中药临床应用的桥梁课程,也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授课目的旨在促进医学生、药学生对中药的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减少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归纳比较、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等,进而分析这些教学方法的特点,以期提高中药治疗学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中药标签、说明书环节探讨中药如何更好地国际化。方法:通过比较中药说明书总体项目标注率,定量观察中困大陆中药说明书整体规范性变化趋势与国外产药品说明书整体规范性的高低。综合国内外资料探讨中国中药标签、说明书可读性现状和问题。结果:中国中药说明书整体规范性提高,且高于困外产药品。结论:提高中国中药标签、说明书规范十牛和可读性是中药困际化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中药是天然物质,无毒、无副作用,这是对中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事实上中药的毒性是其药性的组成部分。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药物的特性(属性)。“毒”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毒”与“药”相通,因为“毒”反映了中药的偏性和治病功能,所以古人将“毒”作为药物的代称。  相似文献   

15.
“中药制药工程”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学理论、传统生产工艺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中药制药工程技术是支撑我国中药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理论与生产实践的基础。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的领域应遵循质量可控、工艺规范、中试放大和装备标准四个要素的原则。中药产业历经了中药机械化、中药工业化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今天,将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所作出的代价与教训进行总结十分必要,应该注意到,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丰确定了国家宏观政策和主管部门的正确导向之后,其中药行业本身工程素质和技术标准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技术》2005,7(5):I0001-I0002
2001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在原中药炮制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了中药炮制研究中心,这标志着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机构对中药炮制的科研体系,从组织布局、科技管理、学科发展、研究方向定位、专业研究队伍建设、人才使用与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重要调整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药临床与抗衰老双辽县医院(136000)张国顺四平市中心医院邢玉杰,周国斌[关键词]中药,抗衰老,临床应用一、中药与DNA修复合成关系遗传程序学说认为:改善老年人的DNA修复能力将延缓人的衰老进程。人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细胞,是DNA自我修复能力随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其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中药的质量标准研究与制定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借助于现代生命科学、化学、分析科学的进步,中药的研究水平和质量标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进步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要实现中药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这一目标,仍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现代中药产业化进程中,中药的资源与质量问题首当其冲。资源的短缺导致了混伪品、代用品的滥用,进而演变为质量问题,中药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医临床用药的有效和安全,又直接关系到中医的理论基础,影响到祖国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药质量标准水平的提高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中药是一个复杂体系,体现了多组分、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并与机体大分子相互作用。其科学内涵、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和科学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我们运用中医药学、化学、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从中药、天然药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安全性评价、标准物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方法学评价等多个层面开展系统研究,从相对简单的科学问题着手,逐步逼近复杂问题;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现有基础,建立适应中药特点和中国国情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方法学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药现代化是为了延长全人类的平均寿命.现代化中药的质量标准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提取中药与饮片中药性味归经相同,才能进入传统复方的团队.医生可通过坐标切换而计算出提取中药的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20.
微量元素与中药功效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疗效来自中药的基本性能—其性味、功效、趋向(升、降、浮、沉)及归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揭示了中药的气味是有物质基础的,它包括两大体系:一是活性分子,二是微量元素。近年来,对中药中微量元素已作了一些研究,并揭示了微量元素在中药功效中确占有一定的地位。微量元素与活性分子在人体内起着相互协同、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作用,并参与体内各种生化反应,促进机体自身调节,达到新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对微量元素与中药功效研究作一综述(30种常用中药中Zn、C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