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通州市属苏北沿海地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上升幅度较大,为探讨伤寒流行因素,掌握流行规律,有效地落实防治措施,现将通州市1954~1997年伤寒疫情与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疫情资料为通州市1954~1997年伤寒疫情年报资料。2.人...  相似文献   

2.
大理州近几年来伤寒疫情逐年下降,但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群中发病情况各不相同,为探索伤寒的流行规律,为进一步控制伤寒疫情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州1999-2003年伤寒流行状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986—2005年伤寒在江宁区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江宁区1986—2005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5年共发生伤寒7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11/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集中在6-11月,20-24岁发病率最高,农民病例最多。结论:南京市江宁区伤寒疫情常年散发,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05—2019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资料及既往“疫情调查报告”,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05—2019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省2005—2019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23起,伤寒17起,甲型副伤寒6起,发病数911人,罹患率0.55%。疫情集中在4-10月,共16起,占69.56%。疫情分布在7个市(州),安顺市、毕节市、黔东南州有14起,占60.87%。0~20岁组和31~50岁组分别占36.99%和23.93%;农民和学生分别占39.19%和33.26%。水型传播15起,占65.22%。采集血样标本491份,血培养阳性率40.33%,采集大便标本37份,阳性率5.41%,外环境水标本334份,阳性率6.59%。结论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以水型暴发为主,学生和农民是主要受威胁人群。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风险管控工作,减少疫情波及范围。  相似文献   

5.
祁东县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伤寒流行规律,提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我县1971~1997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自我站历年疫情月报表、年报表及伤寒流行报告。1.2描述1971~1997年伤寒发病率动态及在法定传染病中的地位;发病的季节、...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1950~1993年伤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青海省卫生防疫站(西宁81000)朱永林伤寒是我省常见多发的肠道传染病,进入80年代以来,发病率居全省甲、乙类传染病的第4~5位,居肠道传染病第3位。现根据1950~1993年伤寒疫情资料简略分析如下。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绍兴县2000—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提出防制对策。[方法]对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2006年绍兴县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波动在10.07/10万~34.58/10万,高于1995年以来的全国发病率水平,也高于我县1980年前发病水平,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春夏季两个流行高峰。[结论]建议政府对伤寒实施免费治疗,加强对伤寒病人的传染源管理,防制传染源扩散。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正阳县某镇一起伤寒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查找疫情暴发原因及高危因素,为有效控制伤寒疫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8年正阳县某镇的一起伤寒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数据采用Excel 2007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此次暴发共报告123例伤寒病例,罹患率2.2‰,涉及该镇的15个行政村;病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5岁。结论本次疫情为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所致,以镇上一家山西面馆为点、由水污染引起的食源性伤寒暴发疫情。随疫情进展,伤寒传播转为持续扩散散发模式,建议推进卫生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及寄宿式学校全封闭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杭州市西湖区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琳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8):26-26,28
为了解我区近年来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本文对西湖区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17和18日,温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接到该市某中学2例可疑伤寒和市第一医院1例伤寒疫情的报告后.立即派出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使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安阳市伤寒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安阳市1953~2001年伤寒疫情、个案调查与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3~2001年,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0.08/10万,病死率为0.36%。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率在3.00/10万以下;疫情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发病高峰为8~11月;高发人群为20~49岁年龄组,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居多;临床表现多为轻型和不典型。[结论]控制伤寒发病的关键是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普及卫生知识,改变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疫情监测是降低伤寒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盐城市2001年~2005年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是盐城市多发肠道传染病之一。自1958年有疫情记载以来,该市每年均有发病。上世纪80、90年代发病率较高,年发病率在江苏省位居第二,最高年发病率高达200/10万以上。近年来,由于加强了综合防治,伤寒发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为了探索当前流行规律,更好指导防治工作,现对2001年-2005年盐城市伤寒疫情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1994~1996年广东省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9年起,我省伤寒(含副伤寒)发病率开始回升.1994年起又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市伤寒发病率仍较高.局部地区时有伤寒爆发疫情发生,显示我省仍应加强伤寒的防治工作。现将我省1994~1996年伤寒的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如东县伤寒流行病学调查江苏省如东县卫生防疫站226400徐春泉,陈志鳌,夏建华我县属沿海地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为探讨我县伤寒流行因素,掌握其流行规律,有效地落实防治措施,现将1956~1993年伤寒疫情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如下。一、流行概况...  相似文献   

15.
通州市石港疾病监测点1983-1996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通州市石港中心医院(226351)季云芳通州市卫生防疫站尹桂成伤寒是重点防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为探讨监测点伤寒流行规律与流行因素,指导防病工作,本文对监测点1983~1996年伤寒疫情资料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样条函数中导数来反映伤寒的发病规律,找出强弱流行年份伤寒发病数全年不同的分布规律及流行前期的变化规律,从而预测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县15年来发生3起较大伤寒、副伤寒疫情的病原检测结果、流行菌株的变迁及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以利于今后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方法收集和整理柳城县1988~2002年发生的3起较大伤寒、副伤寒疫情及相关资料。结果伤寒病原菌血培养阳性率为17.99%,有12.oo%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肥达反应呈阴性;副伤寒病原菌血培养阳性率为46.58%,有19.12%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肥达反应呈阴性。伤寒、副伤寒病原菌粪便培养及肥达氏反应阳性率均较低。结论肥达氏反应对诊断伤寒、副伤寒只起辅助作用。我县伤寒、副伤寒由原来以伤寒杆菌流行为主转为以副伤寒为主导菌型,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副伤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全国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暴发原因,为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全国共报告77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发病4 863例,死亡3例,波及人数6 393 908,罹患率为76.05/10万,伤寒暴发疫情31起,副伤寒暴发疫情46起。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以农村和学校为主,流行菌型以甲型副伤寒为主(61.33%)主要原因是卫生设施缺乏、水源和食品污染。[结论]全国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以饮用水污染引起为主(53.25%),其次为食源性(23.38%),应加强重点人群如学生、工人、民工、农民的主动监测,提高确诊率,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对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台州市1995~2004年伤寒流行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伤寒、副伤寒是台州市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每年均有局部爆发和流行,给当地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影响。为探讨本地区该病的流行特点、流行因素,进一步研究防治对策,以降低流行强度,减少疫情造成的危害,本文对近10年来我市伤寒的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袁勇 《职业与健康》2001,17(9):85-86
伤寒、副伤寒(以下简称伤寒)是重点防治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晴隆县自1992年以来,各级卫生部门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疫情有所下降,为进一步了解伤寒发病规律,对1999年伤寒病例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1999年晴隆县法定传染病疫情年报和部分伤寒流行专题调查报告,人口资料来源于晴隆县统计局年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