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同视机训练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应用同视机训练 ,设立训练组与对照组对 6 1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进行观察 ,训练组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经 6月的观察表明 ,训练组眼球回退率有明显降低 ,融合功能恢复率和融合范围明显提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我们认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训练对减少眼球回退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540 d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88%,高于对照组的60%(P<0.05);治疗组训练前后融合范围恢复比较,训练后融合范围明显提高;同视机检查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P<0.05);Titmus立体图检查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融合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对8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检查术前、术后和术后540天的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锐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同视机训练后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立体视的恢复与重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5年12月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9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三棱镜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同视机常规三级功能检查、线状镜不同检查距离(6 m及33 cm)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以及Titmus立体图立体视觉检查。手术方法:斜视度在25△以下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25△~75△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75△以上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随访6~48月,平均24月。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融合功能者,术后正位率较高;无融合功能者正位率较低。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越高。术后同视机训练可提高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结论间歇性外斜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术后同视机训练对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对71例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年龄,术式,斜视类型,融合功能,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分组进行研究并观察疗效。结果:71例随访平均2.8(1-10)a,眼位,正位57例(80%),外斜9例(13%),内斜5例(7%),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术式,斜视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和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有关(P<0.05),非自主性辐辏功能较差或术前无融合功能者眼位的回退率高(P<0.05),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越高(P<0.01),A-V征全部消失。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和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1-10收治的11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2组采用视知觉学习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3组为对照组,未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患儿术后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及术后1a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视觉训练患儿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1a随访时,对照组眼位正位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可显著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眼视觉训练仪结合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立体视锐度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126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2例,A组接受同视机训练,B组接受双眼视觉训练仪训练,C组接受同视机训练联合双眼视觉训练仪训练,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立体视锐度、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变化程度。结果 治疗后C组立体视锐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B组(P<0.05);C组视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A、B组(P<0.05);治疗后C组斜视度改善程度优于A、B组(P<0.05)。结论 双眼视觉训练仪结合同视机训练能促进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04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08例,其中45例术后未予以双眼视觉功能训练作为对照组,63例术后采用TSJ-IV型同视机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及眼位回退情况。

结果:术前两组患儿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三级视功能显著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黄斑立体视及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无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斜视度数≤30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回访,观察组眼位回退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配合同视机双眼视觉训练可促进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改善斜视度数,同时还可避免术后眼位回退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维视顿智能视功能检查治疗仪(以下简称维视顿)进行融合集合及立体视集合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斜视角≤2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应用维视顿进行融合集合及立体视集合训练,每天1次,20d后改为家庭版训练,融合范围及远立体视功能恢复正常后终止训练;对照组单纯配戴矫正眼镜治疗。随访20~24个月,观察两组斜视度、融合范围和远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一般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前斜视度为-19.23△ ±076△,治疗后为-1063△ ±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融合功能无丧失,对照组12例(37.5%)丧失;治疗组治疗后融合范围(分开和集合)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后远立体视恢复率达8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维视顿对儿童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融合集合及立体视集合训练,有助于提高融合功能和建立或强化立体视功能,有望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恢复规律。方法对5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1)50例患者斜视度25Δ~100Δ,术后近期正位48例。(2)术前具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患者22例(占44%),术后增至47例(占94%)。术前具有远立体视的患者4例,术后增至18例。术后具有远、近立体视功能患者人数显著上升(P<0.05)。(3)术前同视机法具有Ⅰ级功能者22例,术后44例,术后Ⅰ级功能恢复的患者人数显著增多(P<0.05)。(4)术前同视机法测到Ⅱ级功能的患者10例,术后上升到44例。术后Ⅱ级功能的患者比例显著上升(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提倡早期手术治疗以期改善和恢复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 83例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术后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包括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2例不接受双眼视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及最终眼位情况。结果 双眼视觉训练后治疗组立体视功能评价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融合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最终眼位正位率更高P<0.05。结论 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可以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融合及远期眼位正位率,为斜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量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有无同视机训练分组进行研究并观察疗效。结果 86例随防时间为术后1周、8周和1年,正位68例(79.07%),轻度欠矫或过矫14例(16.28%),明显欠矫或过矫4例(4.65%),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P〉0.05),而与术前融合功能有关(P〈0.05),手术后进行了同视机训练,对患者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有明显的影响(P〈0.05)。结论早期手术及术后同视机训练,可获得双眼单视功能,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行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训练前后的视远立体视锐度及最后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三组视远立体视锐度经双眼视觉训练后比术后2周时显著改善P〈0.01;最后眼位正位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过矫组比欠矫组最后眼位正位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双眼视觉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改善十分重要。术前有一定双眼视功能的患者术后早期的轻度过矫,加上双眼视觉训练将有利于达到远期眼位的正位与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知觉学习训练对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知觉学习训练.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应用同视机检测Ⅰ级、Ⅱ级、Ⅲ级视功能,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观察近立体视,同时进行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儿中,经同视机检查训练前Ⅰ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到24、27、32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Ⅱ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6、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Ⅲ级视功能18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5、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发现,训练前近立体视19例,训练后增加至21、23、29例,训练前与训练后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远方斜视角为28.33△±11.15△,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分别为27.81△±10.87△,27.98△±11.28△,27.69△±11.56△,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知觉学习训练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减少斜视度,对于未达到手术指证患者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蒋洁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5):914-916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对其视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8/2019-01于我院确诊且行眼位矫正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4例94眼,根据术后是否行视觉训练分两组,术后未予以视觉训练的患儿47例纳入对照组,术后2wk开始予双眼视觉训练的患儿47例纳入观察组。随访6mo,观察两组患儿视功能恢复及眼位回退情况。结果:术后6mo,观察组双眼同时视功能(89%)、融合功能(85%)及立体视功能(40%)恢复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3%、47%、19%),且观察组患儿眼位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vs 66%)。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促进双眼视功能恢复,同时还可降低术后眼位回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与发病年龄、斜视度、手术年龄及术前融合功能有无关系.方法 对119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斜视度,融合功能及双眼视觉功能,术后检查眼位及融合功能和双眼视觉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年龄较早,术前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的患者,术后眼位更稳定.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应根据融合功能及双服单视功能的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以利用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和巩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探讨手术时机。方法17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前后均应用同视机检测双眼视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儿的双眼单视功能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且7岁以下的患儿改善幅度更加明显。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应争取早期手术,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和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与发病年龄、斜视度、手术年龄及术前融合功能有无关系.方法 对119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斜视度,融合功能及双眼视觉功能,术后检查眼位及融合功能和双眼视觉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年龄较早,术前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的患者,术后眼位更稳定.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应根据融合功能及双服单视功能的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以利用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和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