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禹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2):2775-2776
目的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直径小于2cm的腮腺良性肿瘤的可能性。方法对2003~2007年江都市人民医院口腔科30例直径小于2.0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病例,作腮腺部分切除术,于肿瘤外0.5~1.0cm切除肿瘤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结果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病例术后疤痕、面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暂时性面瘫发生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腮腺浅叶及全叶切除术。结论对于界限清楚,直径小于2.0cm的腮腺良性肿瘤,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手术方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选自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8例患者,分别采用单纯肿瘤摘除术、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等不同术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术后疗效、并发症。结果:单纯肿瘤摘除术式与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叶切除术等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有明显差异。结论: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各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选择不同术式,单纯肿瘤摘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复发率高,只适宜切除包膜完整的浅表、较小良性肿瘤,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复发率低,但创伤大,并发症多,适宜切除无完整包膜或深叶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对77例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病例作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肿瘤及部分腮腺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全部病例无涎瘘发生;无复发,腮腺有分泌功能。认为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肿瘤及周围腮腺部分切除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有效术式,有利于保存剩余腺体组织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观察我院1993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单纯肿瘤摘除术、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等不同术式切除53例腮腺良性肿瘤的术后疗效、并发症。结果 单纯肿瘤摘除术式与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叶切除术等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有明显差异。结论 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各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选择不同术式,单纯肿瘤摘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复发率高,只适宜切除包膜完整的浅表、较小良性肿瘤,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复发率低,但创伤大,并发症多,适宜切除无完整包膜或深叶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行肿瘤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2例腮腺良性肿瘤临床病例两种术式进行对比观察及回顾性分析。结果:对腮腺良性肿瘤40例行肿瘤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A组)与32例行肿瘤及腮腺腺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B组)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肿瘤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的腮腺腺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对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不可避免地遗留术后局部凹陷畸形,同时大部分患者术中采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翻瓣,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1],并且在暴露面神经过程中多采用由周围支到主干的方法[2,3],对周围支损伤较大,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腮腺良性肿瘤的最佳术式。方法对136例腮腺良性肿瘤临床病例三种术式进行对比观察及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随访6~24月.在特定部位腮腺区域性切除和腮腺全切除、腮腺浅叶切除比较,具有切口相对小、手术时间短,近中期疗效接近。结论在特定部位腮腺区域性切除是一种值得推荐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疗效及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将2010年4月—2012年3月期间,来该院进行就诊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为27例,分别叫对照组和观察组,将腮腺区域切除术应用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也显著减少。比较两组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上,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疗效要显著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普及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口腔颌面部淋巴结结核以发生在颌下淋巴结群和颈部淋巴结群为最多见。而发生在腮腺淋巴结群者较少见。我院自1996~2002年共收治4例,术前均诊断为腮腺肿瘤,术后经病理诊断为腮腺淋巴结核的患者,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患者中,女3例,男1例,年龄24岁~68岁。其中24岁~43岁2例,以青壮年为多。4例患者均因腮腺区肿物就诊,其中无疼痛症状者3例,1例略疼痛,均无盗汗、午后发热等结核病典型表现。查体:见肿物界限清,表面光滑,1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将6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小肿瘤的疗效比腮腺浅叶切除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腮腺区域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6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后面神经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面神经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面神经损伤总发生率(45.16%)低于对照组(83.8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90%)也低于对照组(41.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能够有效减小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腮腺区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腮腺区肿块的定位、定性对制定一个合理的手术方案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腮腺区的肿块术前活检视为禁忌 ,腮腺造影被认为是经典检查方法之一 ,但存在影像分辨率不高 ,对周围情况不了解等局限性。 2 0世纪 70年代末CT扫描技术开始应用于腮腺区肿瘤的诊断 ,临床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文对我院在 1 996~ 2 0 0 1年收治的 2 4例临床腮腺区肿块的CT检查结合临床和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4例患者 ,男 1 5例 ,女 9例 ,年龄 6~ 71岁 ,平均年龄 4 4 4岁 ,病程最长者 2 5年 ,最短 3个月。其中左侧 1 1… 相似文献
17.
18.
腮腺间隙良性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间隙常见良性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良性肿瘤20例,包括多形性腺瘤13例、乳头状淋巴囊腺瘤3例、淋巴管瘤2例、血管瘤1例、脂肪瘤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穿刺活检证实4例,典型MR特征结合病史确诊1例。结果13例多形性腺瘤中有11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位于深叶;9例表现为均匀等T1长T2信号.4例在T2WI上信号明显不均匀;静脉注射Gd—UIPA后3例瘤实质均匀强化,4例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Warthin瘤中2例发生于一侧,1例累及双侧腮腺,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等于或低于正常腺实质,增强后无明显强化。2例淋巴管瘤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并有多房现象。1例血管瘤信号不均质,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静1脉注射Gd—DTPA后病变往往显著异常强化。1例脂肪瘤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强度。结论运用MR成像研究腮腺间隙的良性肿瘤,有利于疾病的定位,有助于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应用分段式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多数涎腺肿瘤,即使是良性肿瘤其包膜都不完整,采用单纯沿包膜剥离方法常有复发,故手术原则应从包膜外正常组织中同时切除部分或整个腺体[1].我科遵循这一基本原则,自1996-2002年采用分段式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腮腺良性肿瘤56例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A组)与32例行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B组)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6个月至5年,随访率100%,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复发,A组术后并发症口干1例(1.79%)、暂时性面瘫2例(3.57%)、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2例(3.57%)及面部凹陷畸形4例(7.14%)明显低于B组12(37.5%)、8例(25%)、7例(21.88%)、25例(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与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