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糖尿病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DF)的发病情况、因素、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对1997年5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104例DF患者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DF的发病率占糖尿病(DM)的13.8%;年龄14~75岁;DM病史6~31年,DF病史2月~11年;入院时平均空腹血糖12.4mmol/L;合并心脑血管病67例,高脂血症78例,糖尿病肾病34例,视网膜病变48例,78例有明显诱因;病变程度按Wangers标准分级;病变部位多在足趾;54.8%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59.6%肢体麻木或膝反射减弱,79.8%皮温下降、足部静息痛、皮肤颜色变黑或足背动脉搏动异常.降糖、抗炎、活血化淤、局部用药等治疗,痊愈率36.5%,截肢率为7.7%,死亡率17.3%.结论 DF是DM患者长期神经和血管病变的结果;争"三早"、防诱因是降低发病率、截肢率、死亡率的首要措施;控制血糖、抗感染是治疗DF的关键;局部用药、活血化淤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小孩生病,大人着急。但光着急是没用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发烧发烧一般指发热,小儿基础体温一般在36.9~37.5℃,若超出此范围1℃以上即可认为发热。小儿发热是十分常见的,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冒。小儿感冒发热有害有利: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着急用退热药,可以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增加小儿的休息时间,同时密切注意体温变化。也可采用酒精(浓度30%~50%)或温水(温度32~34℃)擦身等物理降温方法。  相似文献   

3.
173例药疹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疹与某些致敏药物以及患者发热、肝肾损害的关系.方法查阅1996年1月~2000年12月住院病历173例,对致敏药物的种类、疹型及发热、肝肾损害临床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可疑致敏药物23种,其中青霉素类86例(49.7%),解热镇痛药类17例(9.8%),磺胺类15例(8.7%),中成药11例(6.4%).药疹的分型以发疹型最多(48.6%),其次为多形红斑型和荨麻疹型.29.5%的患者入院前合并发热,44.5%的患者合并肝肾损害.结论最易引发药疹的药物为青霉素类,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类、磺胺类及中成药.在诊疗药疹患者时,应重视发热及肝肾损害问题.  相似文献   

4.
观察清开灵注射液预防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药(TACE)不良反应的疗效49例肝癌患者均于介入化疗前3日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40ml/d(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连用15d.灌注药物为氟尿嘧啶0.75~1g,丝裂霉素10~16mg,顺铂60~100mg或阿霉素40~50mg;结果49例TACE术后,发热者8例(16.3%),有效率83.7%;栓塞区或腹部疼痛者18例(36.7%),有效率为63.3%.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足(DF)是指由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病变的总称,病情进展导致DF肢端坏疽,是DF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据WHO统计,在各种非外伤性截肢中,DF截肢占50%,DF的发病率和截肢(趾)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中晚期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治疗DF显得尤为重要。现将内科药物结合清创换药治疗DF的方法及费用报道如下,为广大基层内科医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平艳  孙烨  林岚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85-108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脑膜炎,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再经血液传播至脑内,偶可经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内.30%~60%发生在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全身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如艾滋病、结核病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本病治疗首选药物为两性霉素B.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身体更快康复,护士密切做好护理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利维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22-2324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常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发热是下丘脑视前区的发热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约为(37±1)℃],被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发热一般指体温在38~41℃(称调节性体温),常常是机体被感染性微生物、免疫复合物或其他炎症因子等作用的结果。发热时体温一般不超过41℃,这种调节性体温应用抗炎免疫药有效。身体衰弱或患有重症肺炎或心衰的患儿,发热可增加氧耗量和心输出量,并可加重病情,5岁以下小儿有引起高热惊厥的危险,体温高于42℃能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在儿科,解热镇痛药是一种临床常用药,如对乙酰…  相似文献   

8.
<正>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潜伏期2~3周,占小儿肺炎的20%,有的伴发心肌炎、肝炎等。小儿MPP是学龄前儿童重要的致病原,大多起病不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咽痛等症状,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体温升高在37~41℃,其中以39℃高热最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或弛张性发热,但也有少数呈现低热,甚至个别患儿不发热。近年来,MPP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发病年龄日益减小。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MP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量肝素钠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国内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者达0.91%~1.72%[1].我院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登科  李沁 《贵州医药》2003,27(8):723-724
为探讨糖尿病足 (DiabeticFoot,DF)的治疗效果 ,我们对 2 2例DF患者采用胰岛素 (RI)强化治疗、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及周围神经功能以及对溃疡面的局部药物湿敷、联合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ILIB)和超短波理疗等综合措施治疗DF ,收到显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按WHO1 985年诊断标准确诊为 2型糖尿病 ,且符合空军总医院李仕明整理的DF诊断标准 (草案 ) [1] 。均为住院观察病人 ,其中男 1 6例 ,女 6例 ,年龄 4 5~ 72岁 ,其中大于6 0岁者 1 4例 ,占 6 3.7% ,糖尿病病程 1 .5~ 1 6年 ,感染病程 2 0天至 8个月。…  相似文献   

11.
戴琼 《中国医药指南》2005,3(10):1281-1283
糟尿病足(DF)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更是造成糖尿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占非创伤性截肢病因的50%,国内报道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约0.9~1.7%,老年糖尿病患者2.8%~14.5%.预防是治疗的关键,本文通过科学评估筛选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并寻找减轻和预防糖尿病足部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0年6月开展了自血光量子疗法(简称血疗,经临床治疗1600多例,临床效果满意,但出现了发热反应,现将原因及处理方法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 中风患者1600例,治疗后出现发热反应12例,体温38℃~40℃,并伴有头痛、恶心、寒战、脉速等。2 引起发热反应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2.1 外源性热原引起的发热,主要是(1)输血器具不洁、污染,消毒灭菌后保存不当,或操作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致造成污染而引起发热反应。(2)药物及液体变质、过期、失效或质量不合格,不符合要求也可能引起发热等。 2.2 对外源性热原引起的发热,要积极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3.
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常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也是某些非感染性疾病的特有表现。人体正常体温为36~37℃,小儿因新陈代谢旺盛,其体温略高于成人,因内外因素导致体温超过37℃叫发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0.4℃叫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发热超过2周叫做长期发热。对  相似文献   

14.
Still病因尚不清楚 ,早期往往易被误诊为感染等其它疾病 ,现将我院 2 4例有关本病的资料报告如下 ,并做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2 4例Still病例均为我院 1991年 3月~1999年 7月住院病人 ,其中男 14例占 5 8.3% ,女 10例占41.7%。年龄最大 76岁 1例 ,其余 2 3例均在 5 0岁以下 ,平均年龄 37.8岁。1.2 临床表现1.2 .1 发热 全部病例均因反复发热而住院 ,体温 39℃~ 39.5℃ ,15例占 6 2 .5 % ;38℃~ 38.5℃ ,9例占 37.5 %。16例为弛张热 ,占 6 6 .7% ;8例为不规则热占 33.3%。伴畏寒或寒战 15例。高热时均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何人饮”(《景岳全书》方)或与抗菌素相配合的方法治疗产后发热,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文所指产后发热系为阴道分娩24小时或剖腹产3天后,体温有两次以上超过38℃,或在37.3~38℃之间并持续3天以上者。14例治疗前体温(摄氏腋表温度)37.3~37.9℃3例,38~38.9℃6例,39~39.9℃4例,40℃以上1例。14例产褥妇年龄为20~28岁,其中第一产12例,第二产2  相似文献   

16.
笔者诊治1例较为少见的过敏性胃炎,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4岁,1998年3月10日因反复上腹部饱胀,间歇性发热近2年入院.近1年来几乎每日发作1次同时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7℃~38℃,偶尔可达39℃.发作时纳差无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等,门诊给予庆大霉素、654-2等药物静滴治疗后20余天缓解,但发作期间越来越长,病情也渐加重.有肺结核病史6年,1年前行过胆囊切除.  相似文献   

17.
发热是诸多疾病共有的临床症状 ,轻微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但高热、发热持续时间太长 ,可能导致脱水、心脏负荷过重、负氮平衡 ,严重者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等病理变化 [1 ]。为了保护脑组织等重要器官免受损伤 ,对高热或持续发热病人 ,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应采用适当的退热措施 ,使体温尽快恢复正常。吲哚美辛是一线非甾体(NSAIDs)抗炎、镇痛、解热药物 ,被广泛用于治疗风湿性和非风湿性疾病 [2 ] 。但吲哚美辛普通片或胶囊在用于解热治疗时 ,文献报道有 40 %~ 5 0 %的副反应发生。久保新系采用先进的控释技术生产的 2 4h吲哚美辛控…  相似文献   

18.
杨从启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9):2959-2960
目的: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体温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结果:存在体温变化者92例,占73%,以发热为主者86例,占68.2%,均为不规则热,出血后第3~5d体温最高,一般不超过38.5℃.不同疾病患者发热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出血程度患者发热发生率、热程、平均体温与出血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温变化对于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继续或停止以及转归与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这就是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liver injury,DILI),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6%,黄疸和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2%~5%,非病毒性肝炎的20%~50%,并且是引起爆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1].  相似文献   

20.
左志燕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136-3137
目的:探讨3种中药注射液治疗外感发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方法:选择60例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清开灵(A组)、双黄连(B组)、穿琥宁(C组)治疗.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一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A组、B组、C组所需药品成本分别是33.30元、83.16元、99.00元.有效率分别是85.00%,86.36%,88.89%.成本一效果比分别为0.39、O.96、1.10.结论:根据药物经济学成本一效果分析,清开灵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最佳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