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特殊类型的价值。方法 2017年4月6日以"急性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心脏破裂?"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患者男性,75岁,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观测心室壁梗死、心脏功能受损、心脏压塞、心脏瓣膜及乳头肌情况。结果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能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脏破裂进行准确检出及分型,及时发现心脏压塞,指导临床进行心包穿刺等。胸部X线仅对心脏破裂起辅助诊断作用。心外科心肌修补术则是最根本治疗方法,并对床旁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做出最终判定。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能对临床医师快速准确抢救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文总结并归纳目前AMI后心脏破裂可能的治疗靶点,分析AMI患者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降低AMI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以寻找预防心脏破裂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心脏破裂的认识。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50例,对患者的心脏破裂进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将150例患者分成12例心脏破裂组,138例无心脏破裂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使用的方法。结果在心脏破裂中,年龄、性别,治疗方法的不同对其均有影响(P〈0.05)。结论心脏破裂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了解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出现心脏破裂的因素,为临床医生在治疗时提供有利依据,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并探究临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有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患者44例,为心脏破裂组。在同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中,按1:3匹配原则选择对照组132例。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具有心脏破裂预测价值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破裂组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7%vs 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体重指数、初发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未行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时间延迟、就诊时低血压、心肌梗死后反复胸痛、室壁瘤、高Gensini评分、高水平血肌酐、高B型利钠肽、低射血分数是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初发心肌梗死(P0.049,比值比=7.462)、心肌梗死后反复胸痛(P0.000,比值比=8.591)、室壁瘤(P0.005,比值比=4.617)、高Gensini评分(P0.001,比值比=2.788)是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初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反复胸痛、室壁瘤、高Gensini评分是STEAMI患者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连续入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4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析围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急诊PCI结果及死亡原因。 结果 死亡18例(3.8%),均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支病变8例,2支病变5例,单支病变2例,左主干病变3例;死亡原因:心原性休克9例(50.0%),心脏破裂4例(22.2%),无复流2例(11.1%),上消化道大出血致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重症肺炎死于呼吸衰竭、顽固性心室颤动各1例(5.6%)。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术期心原性休克、心脏破裂为主要死亡原因。多支病变、并存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为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致命并发症 ,入院时应尽早应用无创方法检出处于心脏破裂的高危患者 ,然而至今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回顾性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者入院时 1 2导联心电图特点。方法  1 984年~ 1 993年收治 3 2 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 1 6例经尸检、外科手术及超声心动图证实并发心脏破裂。分析其入院时常规 1 2导联心电图 ,应用向前逐步逻辑回归分析评价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1 6例 ( 4 9% )心脏破裂者中 ,男 7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 66 7± 1 2 6)岁。 7例为左室游离壁破裂 (FWR) ,9例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间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急性STEMI并发心脏破裂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分为前壁梗死组、下壁梗死组、右心室梗死组及多室壁梗死组4组,对存活患者进行30 d随访,对4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患者中前壁梗死组52例、下壁梗死组14例、右心室梗死组10例、多室壁梗死组7例。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及破裂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β受体阻断药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住院不良事件及病死率均很高,院内总体病死率60.24%(50/83),各组心肌梗死至心脏破裂时间0~3 d;存活患者出院随访30 d,总体生存率57.58%(19/33)。结论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脏破裂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患者院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应针对患者特点,采取适当的临床措施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15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病理分析赵莉索艾生陈燕启刘冬戈尤广发一、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9年6月~1989年9月经尸检证实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63~85岁,平均73.3岁。心脏检查...  相似文献   

9.
心脏破裂(cardial rupture,CR)是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的一种致命性并发症.大面积心肌梗死指梗死面积大于25%,出现心功能不全者[1].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破裂病情凶险,发病突然,病死率接近100%[2].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急诊介入与择期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急诊组70例和择期组30例,对患者均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急诊组患者的术后7天、术后6个月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优于择期组(P0.05);急诊组患者的心脏破裂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均低于择期组(P0.05)。结论与择期介入治疗相比急诊介入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面更具有优势,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急诊和择期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7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急诊组94例和择期组43例,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7天和术后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破裂发生情况,随访期间,记录两组患者梗死复发住院人数、30天内及1年内死亡人数。结果急诊组术后7天、术后6个月LVEF高于择期组,LVED低于择期组,且急诊组住院期间心脏破裂发生率、梗死复发住院率、30天内死亡率、1年内死亡率均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与择期介入治疗相比,急诊介入治疗方法患者预后情况更佳。  相似文献   

12.
大约有1.5%~10.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脏破裂,但心脏破裂却占AMI死因的5%~20%,是重要死因之一。而以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的亚急性心脏破裂较少见,且临床易误诊、漏诊而错过抢救时机,导致患者死亡。本文通过对AMI致心室游离壁破裂一例的报道与讨论,旨在揭示AMI致心室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其并发的心脏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01-2015-12于北京安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及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患者111例。根据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将上述患者分为前壁组(含或不含侧壁)、下壁组(含或不含后壁)、右室组、多室壁组,对存活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并将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脏破裂患者中,前壁组69例、下壁组19例、右室组13例、多室壁组10例。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显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红蛋白及破裂部位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各组患者住院治疗中,替格瑞洛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组患者的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很高,院内总体病死率高达60.4%,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各组心脏破裂距心肌梗死时间中位数为0~3d。存活患者出院30d的总生存率为56.8%。结论:不同梗死部位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及预后存在一定差异;心脏破裂患者院内病死率高,预后差,需要早期干预、强化护理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霞  高山  殷实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6):442-442,44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及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了院内死亡的 AMI并发心脏破裂病例 42例临床资料。结果 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 (P<0 .0 1)。所有心脏破裂均发生于第一周 ,首次发生 AMI者占 92 .9% ,全部为透壁性 AMI,6h后溶栓者心脏破裂发生率高于 6h内溶栓者 (P<0 .0 5 )。结论  AMI并发心脏破裂应预防为主 ,早期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24h内死亡的原因。方法:对STEMI523例患者中24h内死亡17例的死亡病因、梗死部位、治疗方法、临床特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死因为心脏破裂12例,占总病死率70.6%;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4例,占23.5%;恶性心律失常1例,占5.9%;心脏破裂的病死率高于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P0.01)。心脏破裂死亡的12例中溶栓9例,未溶栓2例,急诊介入术1例。结论:心脏游离壁破裂是STEMI患者早期24h内死亡的主要病因;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增加心脏破裂的发生率,尤其对于老年STEMI患者,宜尽早行急诊介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减少心脏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梗的严重并发症,病情急剧进展,临床抢救和治疗手段非常有限,病死率极高…。如何防治是心血管医务人员面临的重大难题。现将一例心梗后并发心脏破裂患者抢救成功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机械并发症之一,往往预后不良,同时也是心肌梗死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心脏破裂由于其发病突然,病情恶化迅速,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病死率高,因此识别AMI后心脏破裂的高危人群,建立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早期诊断并进行评估,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人。我国有急诊介入治疗能力医院收治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只有约30%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据此估算全国范围内只有约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能够接受急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现今老龄化社会中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其死亡率逐年提高。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最致命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AMI患者的生存。目前对心脏破裂相关临床因素研究较少,该研究对23例AMI 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因素采用COX模型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心脏破裂的高危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并探讨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AMI患者1561例,其中发生心脏破裂患者21例为心脏破裂组,随机选取未发生心脏破裂的AMI患者105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分析AMI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脏破裂组年龄、入院心率、女性、肌钙蛋白、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尿素明显升高(P<0.05,P<0.01),急诊PCI、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vs 72.38%,P=0.011;(119.33±19.37)g/L vs (139.29±17.65)g/L,P=0.001;(4.13±0.62)×10^12/L vs (4.60±0.69)×10^12/L,P=0.010;47.62%vs 73.33%,P=0.020;23.81%vs 52.38%,P=0.017]。结论女性、高龄、再灌注时间延迟、入院心率快、高NT-ProBNP、高肌钙蛋白、低血红蛋白、低红细胞计数是AMI患者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早期的再灌注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是预防AMI后发生心脏破裂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