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能谱CT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肝细胞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且术前均行上腹部能谱CT双期扫描,分别测量肝癌病灶及同层面腹主动脉动脉期和门脉期碘基值(IC)、水基值(WC);两者相除计算病灶各期标准碘基值(NIC)、标准水基值(NWC)。术后所有标本均经组织病理学分析,并据此将患者分为微血管侵犯组及无微血管侵犯组。分别测定两组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能谱CT参数(NIC、NWC)、MVD及VEGF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两组能谱CT参数与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组24例(男21例,女3例),肝细胞癌无微血管侵犯组16例(男14例,女2例)。两组MVD值分别为48.87±17.32(侵犯组)和32.62±11.85(无侵犯组),其对应动脉期标准碘基值(NIC-a)分别为0.144±0.043和0.105±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71和-3.042,P0.05)。两组VEGF、门脉期标准碘基值(NIC-v)、动脉期和门脉期标准水基值(NWC-a、NW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MVD与NIC-a呈中度正相关(r=0.507,P0.05)。结论能谱CT可通过反映肝细胞癌血管生成情况,为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肝癌居高不下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引起广泛关注,而微血管侵犯是导致其术后复发转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诊断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成为现代放射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多模态影像学对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微血管侵犯(MVI)是影响肝细胞癌(HCC)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的热点包括分析HCC肿瘤大小、形态、包膜完整性、强化特征等与MVI相关的影像特征,以及包括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等MVI的术前预测模型的研究。对HCC的MVI影像特征及术前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微血管是否侵犯对于手术切除肝细胞癌(HCC)是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但术前极少得到评估。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可反映组织病理学上肝细胞癌微小血管侵犯的术前MRI表现。对70个HCC病灶的术前马根维显钆贝酸盐增强动脉期4期动态扫描与肝一胆期的MRI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复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MRI增强扫描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肝细胞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及IVIM-DWI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有MVI及无MVI 2组,分析2组间动脉期瘤周强化、包膜、边缘、肝胆期瘤周低信号情况,及ADC值、真性扩散系数(D)值、假性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动脉期相对强化率(AP-RE)、肝胆特异期相对强化率(HBP-RE);采用χ~2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参数对预测MVI的统计学意义;并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计算术前预测MVI有统计学意义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2组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形态、肝胆期瘤周低信号预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肿瘤包膜不能作为预测MVI的危险因素(P=0.546)。其中肝胆期瘤周低信号预测MVI的诊断效能最佳。ADC值、D值及AP-RE、HBP-RE对预测MVI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DC值、D值及HBP-RE与肝细胞癌发生MVI呈负相关;而AP-RE与MVI发生呈正相关。D值预测MVI的诊断效能优于其他参数。结论: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与IVIM-DWI可用于术前预测肝细胞癌MVI的发生,肝胆期瘤周低信号与D值预测MVI发生的诊断效能较佳。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不光滑、肝胆特异期瘤周低信号、D值、ADC值、AP-RE、HBP-RE可作为术前预测肝细胞癌MV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微血管侵犯(MVI)指在显微镜下于内皮细胞衬覆的脉管腔内见到癌细胞巢团,且没有肉眼可发现的肿瘤血管侵犯,是导致HCC术后复发、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MVI的术前诊断对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但术前准确诊断仍存在较大的挑战。主要从临床、分子生物学、影像表现等方面对MVI术前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一旦确诊,往往已处于中晚期;且手术治疗效果差,术后复发率高。既往研究表明,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影响及预测因子[1-5]。因此,术前准确预测HCC患者的MVI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术前穿刺活检虽能判断MVI状态,但所需标本多,且为有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8.
【摘要】肝细胞癌(HCC)的预后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影响HCC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病理分子亚型及肿瘤免疫微环境,但对这些因素的评估都是基于术后的病理结果,无法在术前进行在体、无创性评估。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有较多文献报道了影像学无创性评估HCC生物学行为的研究结果,以期为术前在体评估HCC的侵袭性和预测患者的预后提供新的手段。本文对HCC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影像学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与MRI影像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07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图像,研究肿瘤大小、动脉期瘤周增强、肿瘤包膜、肿瘤边缘以及多灶性与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确定MVI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MVI阳性的有31.8%(34/107),MVI阴性的为68.2%(73/107)。两组之间动脉期瘤周增强、肿瘤包膜以及多灶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大小、肿瘤边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肿瘤大于5cm和边缘不光滑可以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MVI。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HCC)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且发病率和术后复发率较高。MRI影像组学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影像学的宏观特征分析,MRI影像组学能够高通量地提取定量的微观图像特征,目前已逐步应用于HCC的鉴别诊断、病理分级、微血管侵犯预测以及手术预后和非手术疗效评估等方面。就MRI影像组学在HCC诊疗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的标准单指数模型与常规MR成像的形态学特征在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浸润(MVI)中的潜在作用。材料与方法研究经机构伦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的肺腺癌脉管癌栓及神经侵犯与CT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判断预后及调整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手术切除的肺腺癌患者术前胸部增强CT图像,共评估16个CT分类变量及7个连续变量。采用ROC曲线分析CT参数对肺腺癌脉管癌栓及神经侵犯的诊断效能。通过拟合建立最终多参数模型提高诊断效能。结果脉管癌栓多发生于实性成分,呈分叶状及有钙化的肿瘤中(P均0.05);神经侵犯多见于伴支气管充气征的肿瘤中(P0.05)。平扫CT值对脉管癌栓及神经侵犯的诊断效能最高。多参数模型预测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的AU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8,准确度分别76.22%、81.82%,较单因素分析诊断效能更高。结论增强CT可术前预测肺腺癌脉管癌栓及神经侵犯,多参数模型预测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的诊断效能较单因素分析更高。平扫CT值是肺腺癌神经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诊断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影像学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样本.将纳入的107例HCC患者作为实验组,文献中行外科手术切除的339例HCC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筛选的MVI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常规磁共振成像只能获得肝细胞癌的解剖信息,而MR灌注成像是利用快速成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技术来反映组织内的微血管分布及灌注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本文将围绕MR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开展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MRI与1997年版Partin表对前列腺癌病理特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51例前列腺癌患者并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统计资料具备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结果、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盆腔MRI资料以及术后病理报告.分别将术前MRI及Partin表对前列腺癌器官局限性癌、包膜侵犯、精囊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4种病理特征的预测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检验MRI与Partin表预测前列腺癌病理特征的准确性并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Partin表预测器官局限性癌、包膜侵犯、精囊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4种病理特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1、0.742、0.827、0.899;应用MRI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0.765、0.563、0.500.MRI与Partin表预测器官局限性癌和包膜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71、0.020,P均>0.05);预测精囊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286、0.499,P均<0.01).结论 Partin表预测前列腺癌4种病理特征具有临床诊断价值;MRI与Partin表预测前列腺癌器官局限性癌、包膜侵犯2种病理特征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rtin表预测精囊侵犯、淋巴结转移2种病理特征的准确性高于MR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研究双源CT大肠癌组织及癌周脂肪碘浓度,探讨碘浓度值与癌组织中CD31标记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的相关性及癌周脂肪碘浓度对大肠癌局部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行常规平扫和双源CT增强扫描,分析所得数据。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大肠癌病理组织采用S-P免疫组化法行CD31表达的检测,并计数MVD,测定大肠癌组织及癌周脂肪碘浓度值,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30例患者分别按有、无浆膜侵犯及转移进行分组,分析各组间碘浓度与MVD计数的相关性,与肿瘤浆膜侵犯及转移能力及癌周脂肪碘浓度与脂肪受侵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浆膜侵犯组与无浆膜侵犯组碘浓度分别为(2.40±0.44)、(1.97±0.34)mg/m L,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碘浓度分别为(2.56±0.38)、(2.07±0.39)mg/m L,癌周脂肪受侵与无癌周脂肪侵犯碘浓度分别为(0.75±0.28)、(0.11±0.11)m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病灶碘浓度与MVD计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双源CT大肠癌碘浓度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癌周脂肪碘浓度对大肠癌局部侵犯判定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MDCT评估肾透明细胞癌肾窦脂肪侵犯的可行性,并辨认其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肾窦脂肪侵犯27例,术前均接受MDCT多期增强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通过CT图像中肿瘤大小、灌注程度、侵犯肾盂肾盏、肿瘤边缘等征象判定是否存在肾窦脂肪侵犯.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肾窦脂肪侵犯的危险系数.结果 术前MDCT评估肾透明细胞癌肾窦脂肪侵犯的准确性为79.2%(x2=40.85,P<0.001)、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1.9%.肿瘤大小、灌注减低、侵犯肾盂肾盏和肿瘤边缘不规则均是肾窦脂肪侵犯的主要预测因素,其中肿瘤大小、侵犯肾盂肾盏可作为评价肾窦脂肪侵犯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MDCT对检测肾透明细胞癌肾窦脂肪侵犯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图像纹理特征模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496例,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331例)和测试组(165例)。采用ITK SNAP图像纹理分析软件对HCC瘤灶及瘤周邻近区域勾画兴趣区(ROI)并进行图像纹理特征提取、筛选,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对576个纹理特征进行降维,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提取有意义的纹理特征建立模型以预测MVI状态及危险度等级。联合纹理特征和肿瘤临床分期建立列线图以预测MVI危险度等级。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组与测试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于增强CT图像纹理特征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MVI状态及危险度等级,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有无MVI的AUC分别为0.783、0.773,敏感度分别为0.705、0.883,特异度分别为 0.750、0.722;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MVI危险度等级的AUC分别为0.743、0.718。联合纹理特征和肿瘤临床分期建立的列线图对MVI危险度等级的预测效能(AUC=0.856)优于单纯纹理特征模型。结论:基于增强CT图像纹理特征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肝细胞癌的MVI状态和危险度等级,是一种可靠的临床评估工具,对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准确评估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CECT)影像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病理分级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在这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中,297例HCC病人的数据被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并验证多期CT检查对肝细胞癌(HCC)根治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术前CT评估的128例可手术HCC患者的数据。随访数据来自医院病历。截止2019年4月的随访数据用于回顾性分析术前多相CT对可能影响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及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术前临床资料及CT增强影像特征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在随访期间,128例患者中38例(29.7%)术后HCC复发。微血管浸润(MVI)与HCC复发相关(P0.01)。尽管术后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但在44例MVI患者中,有22例在手术切除后复发。MVI的存在可以预测术后复发,敏感性为57.9%,特异性为75.6%,准确率为70.3%。在84例无MVI的肿瘤中,单因素分析证实多期相CT的肿瘤切缘等级、肿瘤包膜完整性与HCC复发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各组之间在肝包膜浸润、最大肿瘤直径、肿瘤坏死、动脉期增强率、门静脉期增强率、肿瘤周边增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肿瘤边缘不光滑,肿瘤包膜不完整和肿瘤包膜缺失与术后HCC复发相关。根治性切除术后HCC复发可通过CT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