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目的探讨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准确诊断方法、术前评估和治疗策略。方法对4例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例通过临床表现、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并制定完备的治疗方案,术中沿肿瘤周边分离,最终整块切除肿瘤,并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术前结合多方面影像检查以准确诊断、评估,术中整块切除肿瘤,可以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前进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9):1204-1204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总结分析16例肺炎性假瘤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全组术前仅4例(25.0%)诊断正确,5例(31.3%)误诊肺癌,7例(43.7%)误诊为良性肿瘤,均行手术治疗,肺叶切除11例,肺楔形切除4例,假瘤摘除1例,术后无并发症和死亡。结论该病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上很难与肺癌鉴别,术前纤维支气管镜和CT引导经皮肺穿刺检查十分重要,必要时给予诊断性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术中冰冻切片明确病理诊断,决定手术方式,术式以局部切除和肺叶切除为主,尽量多保留正常肺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脏囊腺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我院2006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8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各诊断及治疗情况的优缺点. 结果 8例肝脏囊腺瘤患者均为女性,平均47.5岁,影像学肿瘤病灶4例位于左叶,4例位于右叶,7例表现为囊实性,1例表现为实性;8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2例行姑息性切除,6例完整切除,术后病理为肝内胆管囊腺瘤,2例行局部切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结论 肝脏囊腺瘤临床多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易误诊,CT及MRI检查有助于术前评估,治疗上首选手术治疗,推荐囊肿全部切除加周围部分正常肝组织切除术,局部切除患者术后复发率100%.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纵隔气管支气管囊肿51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纵隔气管支气管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分析51例外科治疗的先天性纵隔气管支气管囊肿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51例中41例术前有临床症状,10例为体检发现;43例术前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肺癌和纵隔肿瘤,8例术前影像学诊断支气管囊肿;术后恢复均顺利,45例术后症状消失,5例术后胸痛及咳嗽,1例术后3年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治愈。余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手术完整切除可明确诊断,解除症状,防止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是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肺炎性假瘤外科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部炎性假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70例外科手术治疗肺部炎性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炎性假瘤。1例因术后胸液多再次手术,1例切口感染,均痊愈出院。楔形切除患者术后有4例在同肺叶复发,再次行肺叶切除,2例恶变伴远处转移死亡。结论肺部炎性假瘤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上与肺癌鉴别困难,对肺部占位性病变宜积极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手术以局部肺切除和肺叶切除为主。肺部炎性假瘤存在复发、恶变可能,术后须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6.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是一类罕见的慢性胆囊炎,其特征性病变是胆囊壁上伴有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浸润的严重增生性纤维化。由于XGC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具有相似性,临床上XGC常被误诊为胆囊癌,造成了不必要的大范围手术切除,给患者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目前XGC的术前诊断多是基于影像学检查(超声、CT和MRI等),明确诊断仍然依赖于术中冰冻活组织检查或术后病理检查。同时,XGC诊断时应与胆囊腺肌瘤病、胆囊癌和胆囊放射菌病相鉴别。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XGC的最主要手段,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耗时长、并发症多、中转率高。所以针对XGC,术前诊断和术中决策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IPL)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以期降低误诊率,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3例经病理证实的IPL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误诊为肺癌21例,良性病变19例(包括肺结核8例),肺部占位、恶性待排10例,纵隔肿瘤2例,食道癌肺转移1例,均行手术治疗,肺楔形切除21例,肺叶切除32例(双肺叶切除6例),淋巴结清扫11例。结果术前误诊率达86.9%。术后并发症2例,1例胸腔积液,1例乳糜胸,均治愈出院。随诊2~68个月,4例失访,2例死亡,均死于与IPL无关的疾病,其中1例术后40个月死于高血压脑出血,另1例术后半年死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结论 IPL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术前误诊率高,治疗以肺楔形切除或肺叶切除为主,术中病理切片是诊断和决定术式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颅咽管瘤主要临床特点侵袭周围的组织,如视交叉、垂体柄等,故常引起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颅内压增高、视力及视野障碍、尿崩症以及神经和精神症状〔1〕。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扫描可明确诊断〔2〕。目前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显微切除,但是存在切除不全、术后并发症较高、复发率高等缺点〔3〕,伽马刀借助影像学技术对肿瘤进行定位,并进行精确照射,从而可以提高临床疗  相似文献   

9.
53例肺部炎性假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炎性假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 全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并痊愈出院。结论 肺炎性假瘤是肺实质内的增生性肉芽肿,组织结构复杂、细胞成分多样化是其显微镜下特点。由于此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术前误诊率高,有必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该瘤虽属良性,亦应尽早手术,手术方式以肿块切除或肺叶切除为主,术中病理检查是决定术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胰腺间质瘤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需依靠病理。本例患者肿瘤体积较大且毗邻关系复杂,通过积极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胰腺间质瘤的患者,给予伊马替尼综合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损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51例小肠破裂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依据。51例中单纯修补41例,经部分肠切除肠吻合10例,同时处理并发伤,术后常规抗感染等辅助治疗措施。结果 51例均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综合分析临床症状和必要辅助检查,是诊断损伤性小肠破裂的主要依据,应按伤情决定采用单纯修补或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12.
李杨 《山东医药》2010,50(26):83-84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ML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PML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 12例均表现为颈部进行性增大肿块,B超、CT检查示甲状腺内实性占位。7例行手术治疗,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诊断为恶性淋巴瘤2例,仅行甲状腺肿块活检术;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仅提示甲状腺恶性肿瘤5例,其中3例行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例行峡部切除及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2例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甲状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行放、化疗治疗。本组存活时间为35~63个月。结论 PMLT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对无法确诊者或存在压迫症状者应进行手术,对已确诊的PMLT采用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自身瓣膜心内膜炎的常用手术是二尖瓣替换术,用瓣膜修复术的报道极少,该文报告在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期和感染愈合后,用瓣膜修复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经验。病人与方法该组诊断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依据是血培养阳性、术中见组织呈急性炎症表现、切除组织培养或革兰氏染色发现细菌。如果初步诊断和完成抗生素治疗6周以上,手术时血培养阴性、切除组织培养和革兰氏染色未发现细菌,则诊断为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4.
张毅  魏翔  潘铁成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33-163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治疗。方法分析我院1980至2008年间5例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年龄41-72岁,平均51.6岁;左上叶2例,右上、中和下叶各1例;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胸闷不适。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无手术和术后住院期死亡。结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治疗中DS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在复合手术室内治疗的9例2~14岁儿童AVM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2例。9例患儿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术中使用DSA技术实时辅助切除AVM。分析患儿外科治疗的影像学治愈率及术中造影的并发症。术后对患儿进行1~15个月临床随访,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预后评价。结果 9例术中造影提示,完整切除8例,有残余病变1例,随后对残余病变进行了完整切除。畸形团切除后即刻造影证实,9例患儿的畸形团均被完全切除。无一例因术中造影引起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命名性失语,6个月后逐渐恢复;2例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mRS评分0~1分8例,2分1例,无一例再出血。结论儿童AVM手术治疗中行DSA,初步观察安全且有效。术中造影能够实时指导对病变的完全切除,提高AVM的外科治愈率,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输尿管癌的诊治情况,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30例输尿管癌患者均为低分级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期T1期20例、T2期10例;行输尿管切除端吻合术18例,膀胱袖口状与输尿管末端切除再植膀胱术12例。术后给予膀胱灌注化疗1年,28例随访6个月5年,均未出现肾盂肿瘤及同侧输尿管癌复发;4例患者术后出现膀胱尿路上皮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均未复发。结论输尿管癌早期一般可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结合影像学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早期行保肾手术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随着肝细胞癌(HCC)肿瘤标志物和CT/MRI诊断的应用、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等治疗方法的进步,使HCC的5年生存率达到了63.4%。但是由于我国HCC早期诊断水平的不均衡,可进行手术切除的病例仅仅有20%~30%。对于高危人群定期开展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肝脏超声检查;提高三期动态增强CT和Gd—DTPA增强MRI等影像学诊断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等若干问题,是提高我国HCC早期诊断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张毅  魏翔  潘铁成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0):1304-1305
目的探讨异位支气管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提高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4例异位支气管囊肿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异位支气管囊肿中1例为腹膜后支气管囊肿伴慢性炎症,右额叶支气管囊肿1例,前胸壁皮下支气管囊肿1例和1例椎管内支气管囊肿,术前全部误诊,4例通过手术完整切除,病理检查确诊为支气管囊肿,术后无复发。结论异位支气管囊肿临床罕见,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完整切除后无复发。  相似文献   

19.
胰腺淋巴管瘤( PL)极为罕见,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易与胰腺其他囊性病变混淆, 术前诊断极具挑战性, 最终确诊依赖术后病理诊断。本文总结7例PL的临床与病理学资料, 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治疗进行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20.

球形肺炎是肺炎的一种特殊影像学表现形式,易与肺内的其他球形病变(如肺癌、肉芽肿性疾病等)相混淆,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甚至一些球形肺炎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病灶等不必要的治疗,为了提高对球形肺炎的认识及准确诊断。本文简要总结球形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阐述球形肺炎的鉴别诊断原则及临床思维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