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QCC)提高妇产科ICU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的效果。方法:在妇产科ICU开展QCC活动,选择"提高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为主题,运用头脑风暴、甘特图、查检表、帕累托图、鱼骨图、PDCA、雷达图、SOP等质量工具,通过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圈选及真因验证进行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等步骤进行QCC活动。结果:QCC活动实施前,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为89.20%,活动后为97.30%,进步率为9.08%,目标达成率为109%。结论:QCC活动能发现护理文件书写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培训和考核流程、方法提高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规范儿科静脉采血的流程及方法,降低静脉血标本的溶血率。方法:2015年6~10月开展以"降低血标本溶血率"品管圈(QCC)活动,采用查检表、鱼骨图对目前血液标本中的溶血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找到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QCC活动后,静脉血标本溶血率明显降低,溶血率由8.03%下降至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规范采血操作流程,提高标本采集准确率,减少患儿痛苦,降低静脉采血溶血的发生,促进护理质量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NICU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开展以"提高NICU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为主题的QCC活动,活动前,收集NICU住院患儿69例进行调查分析,找到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活动后,同样收集69例NICU住院患儿,比较活动前后住院患儿和出院1个月母乳喂养率。结果:开展QCC活动后,NICU新生儿母乳喂养率、出院后1个月母乳喂养率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以"提高NICU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为主题的QCC活动,有利于提高住院和出院后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使患儿家属坚定母乳喂养信念;同时QCC活动的开展,提高圈员运用QCC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提高白内障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光明圈"小组,确定以"提高白内障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为活动主题,按照QCC活动的标准流程设计问卷,对眼科住院白内障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现状调查;寻找真因、制定对策措施并实施、统计数据、分析结果与总结的步骤,开展持续性健康教育工作。比较活动前后白内障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结果 QCC活动开展后,白内障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从活动前的11.67%提高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的开展能够明显提高白内障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完善术后患者ICU交接内容,统一ICU交接标准及流程。方法由8名护理人员组成QCC小组,活动开展前对术后患者ICU交接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要因分析,通过头脑风暴法不断讨论分析,制定交接标准和流程,完善交接内容。结果开展QCC活动后,术后患者ICU交接的缺陷率由QCC活动前的16%降到活动后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圈员QCC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等6个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开展QCC活动不仅有效完善术后患者ICU交接内容,同时还提高了QCC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提高妇产科ICU患者候床时长家属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统一培训QCC知识基础上,在妇产科ICU开展QCC活动,选择"提高妇产科ICU患者候床时长家属满意度"为主题,应用自制量表随机对入住ICU患者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家属候床时间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活动前与活动后相比,家属满意度显著改善,活动前家属候床时间总体满意度为64.5%,活动后为85.7%,进步率为32.9%,目标达成率为99%;活动前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为86.8%,活动后为97.1%,进步率为32.9%,目标达成率为198%。结论开展QCC活动能有效的发现问题及改进方法,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提高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对血液透析患者半永久留置导管清洁率的影响。方法血液净化中心7名护士自愿组成QCC小组,确立"提高留置导管清洁率"为活动主题;分析影响留置导管清洁率的主要原因为患者生活习惯不良、患者不重视、缺乏导管清洁流程以及护士宣教不到位;设定留置导管清洁率从5.89%上升至9.39%为目标,改善幅度为59.42%;通过改善宣教方法、加强宣教力度、制作留置导管清洁流程、加强科室检查等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干预后留置导管清洁率从干预前5.89%上升至干预后22.55%。结论 QCC活动可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半永久留置导管清洁率,从而降低导管感染率,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半永久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品管圈(QCC)质量改进工具在提高患儿手腕带佩戴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QCC,以"提高患儿手腕带佩戴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检查、标准化处置等。结果:实施QCC活动后,患儿手腕带的佩戴率比活动开展前(85%)显著提高至(93.3%),患儿家长对手腕带作用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护士的责任心、综合能力显著改善。结论:QCC活动可以提高患儿手腕带佩戴率,增强护理人员团队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护理人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急诊配血时间超时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利用QCC的活动程序,对输血科急诊配血时间超时原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通过QCC活动,急诊配血时间超时率由改善前的43.27%降为改善后的8.62%。同时,圈员们QCC手法、团队精神、专业知识等都有很大的提升。结论 QCC活动能有效地降低急诊配血时间超时率,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CC活动在提高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成功率中的效果。方法组织QCC活动小组,确定"提高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成功率"为活动主题。对影响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成功率的缺陷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实施,实施后对比QCC实施前、中、后电话随访成功率、实施前后影响随访因素缺陷人次及无形成果各项目评分值,从而确定活动效果。结果实施QCC之后的电话随访成功率(89.90%)高于实施中(73.32%)且明显高于实施前(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缺陷人次较实施前显著下降(P0.05);目标达标率119.70%,进步率74.03%;无形成果各项目评分平均值实施后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QCC活动可明显提高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发生药物外渗最多的11个科室,每个科室选择1名护士作为圈员,成立QCC小组,开展关于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的QCC活动,分析导致药物外渗发生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制定护理措施,比较实施QCC活动前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结果开展QCC活动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51%),目标达成率117.93%,进步率74.43%,圈员能力得到提高,工作流程得到规范,与实施QCC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QCC活动应用于药物使用安全管理的预防工作中,可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减少纠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品管圈(QCC)在提高门诊药房患者用药交待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查2018年1月至7月我院门诊药房工作人员指导患者用药的情况。利用头脑风暴法分析用药交待率低的原因,并评价有形成果(用药交待率)和无形成果(圈能力)。结果参与QCC活动前、后用,用药交待率由37.33%上升至80.67%。QCC活动制定了用药交待制度和用药交待标准化流程,制作了门诊用药交待卡片,同时圈员工作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等方面均得到了提升。结论 QCC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门诊药房患者用药交待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前列腺癌患者术后文化休克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确立"降低前列腺癌患者术后文化休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关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活动开展前后有形与无形成果。结果:应用QCC活动后前列腺癌患者术后文化休克发生率为9.52%,较活动前47.82%明显降低(P0.05),圈员责任心、积极性、品管手法、团队凝聚力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QCC活动降低了前列腺癌患者术后文化休克的发生率,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检验危急值通报及时率中的有效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实施对策、效果评价等措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检验危急值通报及时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危急值通报及时率由活动前91.7%上升至99.2%。[结论]开展QCC活动通过分析优化工作流程,落实工作制度采取循环管理PDCA方法,提高检验危急值通报及时率,实现实验室危急值的质量管理,确保病人安全,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QCC)活动降低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率的效果。[方法]开展"降低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PDCA循环方法对现状进行分析,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并实施,观察实施的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率由活动前的31.7%降至活动后的14.3%(P0.01);QCC目标达标率为113%;进行品管圈活动后圈员的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率方面效果显著,可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参与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16.
蒋翠玲 《当代护士》2017,(11):110-113
目的探讨手术室品管圈(QCC)活动对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5月开始筹备成立QCC活动小组,对手术室患者入室后术前等待时间进行调查,分析术前等待时间长的主要原因并制定对策,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术前等待时间的变化并总结无形成果。结果开展QCC活动后,患者术前等待时间由每台手术(38.2±11.5)min降低至每台(28.8±9.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目标达成率为87.8%,改善率为28.8%,柏拉图分析表明各因素发生案例数量均有降低;无形成果上各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感、沟通配合、愉悦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以及和谐程度均显著提高。结论开展QCC活动可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并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降低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介入术后切口出血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太阳圈"活动小组,运用鱼骨图对介入术后切口出血进行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对策实施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开展QCC活动后患儿术后切口出血率低于开展前(P0.05),圈员责任心、自信心、品管手法、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活动前均有明显提升。结论:开展QCC活动可降低CHD患儿介入术后伤口出血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血培养疑似污染菌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拟定活动计划,对2016年1—7月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464瓶血培养标本的培养疑似污染菌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头脑风暴、问卷调查、个案调查的方式,并结合实验室培养鉴定情况,找到产生血培养疑似污染菌的主要原因,根据培训不到位、相关知识匮乏、无操作指导书、无督查措施、未及时沟通等要因拟定对策,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结果 QCC活动后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血培养疑似污染菌率由11.64%降至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QCC活动可显著降低血培养疑似污染菌率,持续改进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品管圈(QCC)活动完善择期手术物品准备,达到高质量的配合水平,提高医生的满意度。方法选取2018年1月—3月行择期手术的100例患儿为活动前组,采用常规护理;选取2018年4月—6月行择期手术的137例患儿为活动后组,开展品管圈活动,活动开展前对择期手术物品准备的现存问题进行要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评价。比较活动前后择期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结果开展QCC活动后,择期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由QCC活动前的55.0%提高到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同时,圈员QCC方法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QCC活动不仅有效提高了择期手术物品准备的质量,减少了手术期间巡回护士因物品准备不齐频繁出入手术间而影响手术进程,还提高了QCC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降低康复科护理电子病历书写遗漏率的作用。方法:成立QCC,分析康复科护理电子病历书写遗漏的原因,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QCC后,康复科护理电子病历书写遗漏率从65.00%降到27.17%,各项护理评估单的遗漏率降至9%以下,开展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QCC活动能有效降低康复科护理电子病历书写的遗漏率,提高护理电子病历书写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