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勇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560-2561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休克早期时采取7.5%高渗盐水(HTs溶液)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以及对该溶液在改善患者重要脏器血流灌注、抗休克治疗和降低颅内压方面的疗效进行剖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早期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分别为7.5%的HTs溶液和20%甘露醇(MT)进行静脉滴注。在药物治疗之前的30、60及90min进行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脑血流灌注压、血生化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尿量的持续监测,在用药后的3、4h同样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并记录结果。结果采取HTs进行静脉滴注,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恢复脑灌注血流、改善脑水肿,也可以增加心肌泵血量,在缓解低血容量休克的同时,对患者自身的血生化指标和尿量不存在影响。结论 HTs溶液与甘露醇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休克早期的患者方面相比,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优点,可以降低颅内压、恢复重要脏器的灌注量,减小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逆转休克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早期治疗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80例,对照组40例在治疗早期采用甘露醇溶液为患者降颅压复苏,研究组40例采用高渗盐液,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30、60、180 min)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心率(heart rate,HR)、尿量(urinary production,UPD)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降颅压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降颅压的维持时间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当两组患者的MAP水平维持不变时,研究组的CPP、HR与UPD水平改善情况则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早期采用高渗盐液性降颅压复苏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安全性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法分为3%高渗盐水组(3%H组)、7.5%高渗盐水组(7.5%H组)、20%甘露醇组(20%M组),记录三组治疗前后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血钠和渗透压水平、脑灌注压(CPP)、脑水肿情况,统计难以控制颅高压及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用药后ICP均得到控制,且3%H组、7.5%H组ICP控制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组ICP颅内压控制时间较长,治疗后3 h开始反弹,而7.5%H组、20%M组于治疗后2 h开始反弹,其中20%M组反弹时升高的幅度高于3%H组和7.5%H组(P<0.05);7.5%H组升高幅度略高于3%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1~3 h MAP、CPP均较治疗前升高,且3%H组、7.5%H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 h血钠、血浆渗透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组、7.5%H组治疗第5、10天脑水肿面积均略低于20%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H组、7.5%H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难以控制颅高压及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7.5%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均可有效控制ICP,且高渗盐水在减少脑水肿面积、升高CCP上更具优势;3%高渗盐水降ICP持续作用时间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与甘露醇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0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早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IL-6及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APTT长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早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与甘露醇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儿童颅内高压(ICH)综合征是临床危急重症,对其正确而有效地治疗,可以降低患儿死亡率、脑损伤和神经后遗症发生率。儿童ICH综合征急性期进行降低颅内压处理,是达到有效治疗该病患儿的关键措施,其中渗透性治疗是临床最常见的降低颅内压措施。目前临床用于儿童ICH综合征急性期降低颅内压的渗透性治疗药物包括:经典渗透性药物甘露醇,其降低颅内压效果确切,临床使用广泛;高渗盐水作为另一种渗透性药物,其降低颅内压效果与甘露醇相当,甚至有研究结果表明,其降低颅内压效果较甘露醇更为显著。此外,高渗盐水在维持ICH综合征患儿脑组织灌注压(CPP)方面,较甘露醇更有效,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脑功能保护作用。从脑功能保护角度,新的研究和指南愈来愈推崇和重视高渗盐水在ICH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尤其在创伤性脑损伤(TBI)所致ICH综合征患儿中,高渗盐水应作为首先推荐的降低颅内压治疗药物。儿童ICH综合征急性期降低颅内压治疗中,高渗盐水能否取代甘露醇成为首选渗透性药物,或哪些情况下首选高渗盐水,笔者拟就渗透性治疗药物在儿童ICH综合征急性期降低颅内压治疗的历史及其研究现状,甘露醇及高渗盐水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机制,甘露醇及高渗盐水在儿童ICH综合征降低颅内压的临床研究最新进展进行阐述,重点比较与分析甘露醇及高渗盐水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组织氧分压(PbtO2)联合颅内压(ICP)监测用于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ICP监测,研究组给予PbtO2联合ICP监测。记录两组监护期间监测参数和研究组的PbtO2监测结果,比较两组监护期间的甘露醇使用总量,统计两组监护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监护期间ICP监测天数、最高ICP平均值、平均每天ICP值、ICP20 mm Hg次数、最低脑灌注压(CPP)平均值、平均每天CPP值、CPP60 mm Hg次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甘露醇使用总量为(141.56±19.22) g,显著低于对照组(168.27±24.03) g(P0.05);研究组监护6个月后的预后良好率(64.71%)显著高于对照组(38.24%)(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应用PbtO2联合ICP监测,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患者脑缺血缺氧状况,并能准确指导脱水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48h总输液量、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休克指数、24h与1周死亡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GCS、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红细胞压积、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48h总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1周死亡率、二次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或P值<0.01);而两组患者休克指数、24h死亡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能动态反映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容量状态,改善微循环,对减少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颅脑创伤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随年龄变化的特点。方法纳入2015年1-12月于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医院,接受有创颅内压监测的颅脑创伤儿童62例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其划分为2岁组、2~7岁组、7岁组,对比各组术后1h、12h、24h、2d、3d时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变化特点。结果所有患儿术后颅内压均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脑灌注压均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稳定。在术后各时点,7岁组颅内压均明显高于2~7岁组和2岁组,在术后24h、2d、3d,7岁组脑灌注压明显高于2~7岁组和2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岁组高颅内压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其他组,低脑灌注压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颅脑创伤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变化受年龄的影响,7岁患儿高颅内压持续时间更长,低脑灌注压持续时间更短;采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有助于实时反映患儿的颅内压和脑灌注压。  相似文献   

9.
陈磊 《现代养生》2014,(14):78-78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渗盐在急诊重度脑外伤并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重度脑外伤并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治疗早期应用20%的甘露醇进行降颅压,实验组则在治疗早期采用浓度为7.5%的高渗盐液。结果:两组患者降颅内压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在降颅压维持时间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在维持平均动脉压基本不变时,实验组的脑灌注压、心率、尿量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度脑外伤并休克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高渗盐液,能起到有效的复苏效果,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诊科抢救急性颅内压升高患者应用高渗盐水对其首次降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160例急性颅内高压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80例患者应用甘露醇联合基础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治疗,观察组的80例患者应用高渗盐水联合综合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抢救有效率。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并发症出现几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内高压患者应用高渗盐水实施首次降颅压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提升抢救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使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后“120”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无线组(55例);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使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前“120”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传统组(50例).比较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及救治生存率.结果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P> 0.05).无线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为(1.646±0.499)h,短于传统组的(2.085±0.57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1,P< 0.05).无线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生存率为78.2%(43/55),高于传统组的58.0%(2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7,P<0.05).结论 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可使院内治疗提前,缩短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使院内与院前急救无缝隙衔接成为可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林格液、高渗盐水、高渗甘露醇在失血性休克初期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乳酸林格液组(A组)、乳酸林格液+高渗盐水组(B组)、乳酸林格液+高渗甘露醇组(C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的升血压及降心率效果。结果B、C两组给药后升血压及降心率效果明显优于A组;B组药效持续时间长于C组;C组出现3例甘露醇血管外渗致组织损伤。结论快速输注高渗盐水、高渗甘露醇在失血性休克初期急救时均有显著效果,高渗盐水药效持续时间更长,副作用少,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高渗氯化钠(HS)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S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20%甘露醇125 ml每6h或每8h1次,而HS组在常规甘露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3% HS 130 ml,每8h或每12h 1次,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快速静脉滴注.分别于第1天6、12、24h内,第2天24h内,第3天24h内,第5天24h内统计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第1天12、24h内,第2天24h内,第3天24h内,第5天24h内统计血钠水平,计算血浆渗透浓度.第1天24h内、第3天24h内、第5天24h内统计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结果 HS组在各时间点ICP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1、2天各时间点ICP变化趋势不明显(P>0.05),但第3、5天24h内,两组ICP均较第1、2天各时间点明显上升(P<0.05).HS组在第1天6、12、24h内和第2天24h内MAP和CVP分别为(87.98±5.03)、(88.56±5.36)、(87.04±6.90)、(90.03±5.19)mm Hg(1 mm Hg=0.133 kPa)和(9.23±1.24)、(9.67±1.35)、(10.21±1.38)、(10.56±1.96) mm Hg,均高于对照组的(77.98±5.09)、(79.98±6.09)、(80.98±5.27)、(81.98±4.32) mm Hg和(7.15±2.01)、(8.32±1.53)、(8.67±1.89)、(9.22±2.03)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5天24h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组在各时间点血钠及血浆渗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HS组第1、3、5天24h内GCS评分分别为(4.21±2.31)、(5.44±2.46)、(7.23±1.64)分,对照组分别为(4.14±2.10)、(5.15±2.31)、(7.31±2.12)分,两组第5天24h内GCS评分均明显高于第1天24h内(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加用3% HS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ICP,改善脑灌注,且不良反应少,可以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万璐 《中国卫生工程学》2023,(5):668-669+672
目的 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无创颅内压监测组,对照组(不进行颅内压监测),每组45例。对照组常规使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无创颅内压监测组根据监测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无创颅内压检测和心电监护仪检测,记录颅内压、脑灌注压,计算血肿侧与健侧颅内压的差值(D值)。治疗后对两组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记录甘露醇使用量、使用时间,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侧颅内压、脑灌注压、D值在无创颅内压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颅内压明显低于治疗前,D值明显高于治疗前,无创颅内压监测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颅内压监测组患者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甘露醇使用量、甘露醇使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颅内压监测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  相似文献   

15.
颅内压是脑外伤、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的重要临床指征,颅内压增高是临床急症,掌握患者颅内压状况是危重病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颅内压监测仪是临床的诊断设备。监测颅内压即可为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直接依据。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能有效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神经外科2014-11~2017-12期间诊治的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选取9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降压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n=47)应用保守降颅内压疗法,研究组(n=47)则采取双额大骨瓣减压术,就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变化、入院24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以及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与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研究组患者入院24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是91.49%,高于对照组的入院24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74.47%(P0.05);(3)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6.38%低于对照组的21.28%(P0.05)。结论: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颅内压,快速解决环池受压问题,改善病人预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休克的救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和治疗.结果:全部患者中良好26例,中残9例,重残5例,死亡13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休克应积极纠正循环休克状态的同时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缺血.必要时应手术治疗,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有创颅压监测技术的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57例。监测组于入院后24 h内或开颅手术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依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CT检查等,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GOS评分。结果: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黄山 《中国卫生产业》2012,(29):136-13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意义。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3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监护组与对照组。结果监护组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ICP与预后的关系表明,ICP值越高,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结论颅内压监护可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判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林格液、高渗盐水、高渗甘露醇在失血性休克初期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乳酸林格液组(A组)、乳酸林格液+高渗盐水组(B组)、乳酸林格液+高渗甘露醇组(c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的升血压及降心率效果。结果B、C两组给药后升血压及降心率效果明显优于A组;B组药效持续时间长于C组;C组出现3例甘露醇血管外渗致组织损伤。结论快速输注高渗盐水、高渗甘露醇在失血性休克初期急救时均有显著效果,高渗盐水药效持续时间更长,副作用少,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