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短肠综合征是由于大量小肠切除所致的严重吸收不良,并发生临床营养障碍的症候群。这些病人的小肠往往仅保留在150cm内。所以,它们的营养摄入不足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患者的康复[1,2]。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发展使短肠患者得到很好的营养支持,但随着TPN的长期应用发现除了价格昂贵外,还易出现众多的并发症,故非长久之计。肠内营养是安全而有效的途径,如何使有限的残余肠发挥最大的吸收功能,增加其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这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本文就1例短肠综合患者营养治疗的康复报…  相似文献   

2.
范伟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4,19(2):281-282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指小肠广泛切除术后(切除超过75%或剩余小肠在100cm内,或以剩余的小肠少于病人的公斤体重为标准,如60kg的病人小肠短于60cm即为短肠),肠道吸收面积显著减少,导致一系列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脱水、腹泻,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不良,进行性的营养不良等症状。我科2001收治3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早期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谷氨酰胺及生长激素的应用,后期的营养康复治疗都达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短肠综合征的营养康复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肠道的代偿能力甚强,切除50%的小肠并不引起症状;但切除75%以上可因吸收面积减少而出现严重腹泻、吸收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和进行性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以下简称短肠)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造成剩余的功能性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肠外营养问世以前,造成短肠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原发病本身(如广泛的血管病变或肿瘤)、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肠外营养及其并发症所造成的肝肾功能损害。随着肠外营养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短肠病理生理过程和肠道代偿机制认识的深入,短肠的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部分患者已能长期存活。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对1997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114例短肠患者施行了营养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金凤娟 《天津护理》2008,16(2):122-123
肠外营养(PN)也称全肠外营养(TPN),是短肠综合征、吸收不良以及严重肠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营养治疗同样适用于营养平衡失调或癌症根治术后恢复不良的病人.这些病人在恢复肠内饮食前需要数周或数月的肠外营养,其中有些甚至需要长期进行全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5.
小肠移植是治疗永久性肠功能障碍的理想方法。它可恢复小肠功能衰竭患者的正常饮食,具有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无法比拟的优越性。TPN应用于临床以前,肠衰竭患者常难以生存。而长期的TPN支持,不仅费用昂贵,患者生活质量差,对肝脏损害也非常严重。体外静脉穿刺转流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是当前肝移植手术方式中最成功的手术方式。我院于2003年4月成功地为1例超短肠综合征伴全肠外营养肝脏并发症的患者实施了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手术。目前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肠内营养(TEN)和肠外营养(TPN)治疗肠外痿患者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了应用TEN和TPN等综合疗法治疗29例肠外痿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29例肠外痿患者,治愈24例,治愈率86.2%,死亡3例,死亡率10.3%,2例放弃治疗。结论:TEN和TPN可提高肠外痿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3例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营养支持和小肠移植,但两种方法均有其限制和不足。随着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短肠病人的营养康复治疗应运而生,即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和纤维饮食。特概述营养康复治疗的方法及护理。  相似文献   

8.
张艳 《现代护理》2005,11(16):1297-1298
伴随着器官移植的迅猛发展,临床小肠移植手术的发展显得较为缓慢。目前,小肠移植已从实验研究发展成为肠衰竭的标准治疗措施之一,病人的生存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小肠移植手术期的护理在整个肠移植手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移植手术的成功于否。我国自1994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成功进行首例异体小肠移植手术以来,至今小肠移植已成为那些需终身依赖全肠外营养(TPN),但同时伴有TPN严重并发症(如肝功能障碍)的肠衰竭病人的最理想的治疗选择。现将小肠移植手术期护理的最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小肠移植是治疗永久性肠功能障碍的理想方法.它可恢复小肠功能衰竭患者的正常饮食,具有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TPN应用于临床以前,肠衰竭患者常难以生存.而长期的TPN支持,不仅费用昂贵,患者生活质量差,对肝脏损害也非常严重[2].体外静脉穿刺转流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是当前肝移植手术方式中最成功的手术方式[3].我院于2003年4月成功地为1例超短肠综合征伴全肠外营养肝脏并发症的患者实施了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手术.目前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肠外营养支持程序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营养支持是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营养途径,经几十年的临床应用证实,它在危重病人治疗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使许多难以救治的病人得以康复和生存。由于肠外营养(TPN)支持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导管感染、发热反应等并发症时有发生。因导管感染与其穿刺口局部清洁消毒程度、无菌技术等操作的严谨性有关,故对TPN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对TPN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护理工作被动,方法不得当,操作不规范,使护理问题的发生率高达23.3%,影响了TPN的实施效果。对此,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器官移植的迅猛发展,临床小肠移植手术的发展显得较为缓慢.目前,小肠移植已从实验研究发展成为肠衰竭的标准治疗措施之一,病人的生存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小肠移植手术期的护理在整个肠移植手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移植手术的成功于否.我国自1994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成功进行首例异体小肠移植手术以来,至今小肠移植已成为那些需终身依赖全肠外营养(TPN),但同时伴有TPN严重并发症(如肝功能障碍)的肠衰竭病人的最理想的治疗选择.现将小肠移植手术期护理的最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短肠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广泛小肠切除或旷置后肠道吸收面积显著减少,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从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继而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机体免疫力低下的综合征[1]。国内对老年人残存小肠100 cm或1 cm/kg而成功康复的病例报道尚少。我院收治经营养治疗的空肠40 cm的短肠综合征1例,术后康复顺利,现报告  相似文献   

13.
肠外营养支持已被公认为20世纪外科的重大进展之一。目前在基层医院需长期肠外营养的病例极少。2003年6月-2005年7月笔者对1例短肠综合征病人应用全肠外营养(TPN)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短肠综合征,是指小肠被大部分切除以后所致的吸收障碍综合征。大段切除患者可能要终生依靠胃肠外营养。1996年4月我科收治一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小肠广泛坏死大部切除的老年患者。经过7个月的精心护理,患者可正常经口进食,停止胃肠外营养,痊愈出院。现将有...  相似文献   

15.
付楠楠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4):4185-4187
随着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应用,肠衰竭患者的生命得以继续维持.但持续的TPN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中心静脉通道感染、静脉通道血栓形成、TPN相关性终末期肝病等[1].目前对于小肠功能衰竭合并TPN并发症的患者,小肠移植已成为公认的唯一能够挽救生命的治疗手段.但小肠移植术后高发的感染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目前感染仍是移植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小肠移植术后并发感染远高于其他器官移植,这是由于肠道与外界相通,肠腔内又含有大量微生物所致.现在普遍认为小肠移植术后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下面对小肠移植术后肠道微生态变化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病人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的应用价值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200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传统完全肠外营养组(TPN)和EEN组,每组100例。TPN组病人术后行标准全胃肠外营养支持7 d,EEN组病人于术后第1天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输入肠营养液,两组病人提供的氮量及热量基本相同,并根据病人的情况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营养状态、住院时间、营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TPN组相比,EEN组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快、营养状态良好、营养费用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P0.05)。[结论]运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食管癌EEN病人进行护理有助于病人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7.
肠外营养过程中糖代射紊乱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空 《天津护理》2005,13(2):109-109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过程中糖代谢紊乱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实施肠外营养过程中加强了对糖代谢紊乱的预防、监测与护理。结果:接受肠外营养治疗430例.26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6.05%,其中糖代谢紊乱5例,占并发症的19.23%。结论:糖代谢紊乱是肠外营养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严重影响患者对营养的吸收和康复,在临床护理中应密切注意监测,使用正确的静脉输注技术,尽可能地避免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及时处理,以确保肠外营养得以继续和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18.
大量小肠切除后,肠道吸收面积显著减少,导致一系列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称为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进行性营养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脱水、电解质紊乱等.1995年,Wilmore指导的研究小组首先报告应用营养支持、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及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进行治疗,可使部分短肠病人摆脱对肠外营养的依赖[1].我们于1996年开始这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并在治疗过程中对有关方案不断进行改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与方法,我们称之为短肠康复治疗.共有29例患者接受了31次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有无差异。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39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13例)和早期肠外营养组(TPN组14例),对照组(1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EN组早期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行空肠营养,TPN组早期行静脉高糖氨基酸治疗,对照组早期未行肠内外营养支持。分别在治疗1、2、3周后比较三组总胆红素、WBC、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和C-反应蛋白(CRP)、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白蛋白变化情况,于出院时比较感染并发症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Ran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第2周时,EN组及TPN组白细胞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第2、3周时.EN组和TPN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N组及TPN组感染率、感染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N组更优,但TPN组肠胀气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EN组及对照组,尤其是较高龄人群。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缩短病程、减低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但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不同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癌肿术后单独与联合使用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EN)对患者营养和免疫恢复促进作用的可行性与效果比较。方法:选择胃肠道癌肿患者36例,随机分对照组13例、全肠外(TPN)组14例、全肠外(TPN)一部分肠外(PN)一部分肠内(EN)、全肠内(TEN)联合营养支持组(以下简称实验组)9例,观察各项营养评定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没发现明显的并发症,实验组和TPN组的数值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实验组和TPN组的氮平衡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同期与对照组比较表明,实验组前白蛋白增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IgG、IgM与TPN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7天CD3亚群与TPN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验组在提高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免疫指标方面,能起到更有利的效果。并且适合人体正常生理需要,节省费用、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