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从脾的形态与位置、小儿脾肿大与脾的生理病理关系、脾肿大的诊断及临床兼见征象以及结合典型病例的追踪调查阐述了脾的生理、病理与脾肿大的关系,旨在对小儿脾肿大的特点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进一步阐明,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证临床诊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以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小儿长期发热从肝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强 《河南中医》1999,19(4):25-25
小儿长期发热不解,中西医治疗均非常棘手,本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肝肾论治,取得良好的疗效,故将点滴体会予以总结以述管见。小儿长期发热与其生理、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均可从阳化热;小儿“脾...  相似文献   

4.
试论“脾常不足”与“脾健贵在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脾常不足”当谓脾胃常不足,其生理内涵是指小儿时期其脾胃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相对于成人而言,还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状态,但就小儿自身来讲,其脾胃的结构与功能是与小儿的机体状态相适应的。“脾常不足”的病理意义在于小儿时期脾胃的代偿调节机能不足,代偿储备差,因而易出现代偿状态而发生脾胃病。针对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证治疗脾胃病当以“脾健贵在运”为指导思想、运用“运脾法”为治疗大法,使脾  相似文献   

5.
小儿汗证的治疗常用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泻热养阴等法,众法皆不离调脾。从脾的生理、病理以及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结合小儿的生理及病理特点等探讨调脾与小儿自汗证的关系,结合临床实践进行讨论、分析,以期使临床从脾论治小儿自汗证的思路更清晰。  相似文献   

6.
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介绍许双虹教授诊治小儿情志疾病的经验。许双虹教授运用五脏相关理论,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出发,认为小儿情志疾病的病机关键为“脾不养心,痰蒙清窍”,提出从“培土养心”立法论治小儿情志疾病,治疗应以“培土助运,兼治他脏”为治则,主张通过健脾、补脾、运脾、醒脾等方法以调脾,常用党参、五指毛桃、黄芪以健脾,白扁豆、莲子肉、白术以补脾,苍术、鸡内金、麦芽、谷芽以运脾,柴胡、广藿香、木香以醒脾;并配合养神、滋肾、疏肝之法。临床用药时,提出宜运忌滞,药性以平和为贵,避免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小儿“脾常不足”的认识,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脾虚与小儿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指出用健脾利湿法在治疗小儿过敏性皮肤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举验案证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老中医周玉麟主任医师行医50余年,医术精湛,在诊治小儿脾胃病方面独具特长,现撷其梗概,简介如下。 调理小儿脾胃重视“健脾不在补,贵在运”。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机蓬勃,对水谷精微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机能尚未完善健全,故调理小儿脾胃就要从其生理病理特点入手,“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相似文献   

10.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肝常有余”之说,浅述己见。  相似文献   

11.
从肝治脾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肝与脾五行相克”的角度论述了肝与脾的密切关系,对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进行了阐述,并从“肝”治疗消化性溃疡为例,为“从肝治脾”法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升清降浊”理论,结合小儿积滞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升清降浊法可通过运脾、补脾以升清,升脾气、和降胃气、降肺气以降浊的方式,来调理脾胃气机,恢复脾胃功能,从而治疗小儿积滞。此法应用于小儿积滞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愈后良好,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记载“思伤脾”,本文在对“思伤脾”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亦伤心”,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心脾二者的生理病理联系和经络联系方面阐述,同时指出现代胃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思亦伤心”。认为“思伤心”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中医理论记载中,历代医家也对此理论多有运用,而现代科学发现也不断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结合临床运用讨论“思伤心”理论的意义,冀以抛砖引玉,为之一说。  相似文献   

14.
小儿,古称“芽儿”,象初生的嫩芽,他们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年龄越小、这些特点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历代儿科医家有关的论述很多,综合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古代医家用小儿生理的“纯阳”和“稚阴稚阳”及病理的“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为理论依据,从肝胆脾胃的生理联系、病理影响分析病情,论述了慢性胆囊炎采用常规治疗久治不愈者,提出转用补中益气法治疗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6.
曾慧敏 《中医研究》1995,8(4):46-47
本文在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为理论依据,从肝胆脾胃的生理联系、病理影响分析病情,论述了慢性胆囊炎采用常规治疗久治不愈者,提出转用补中益气法治疗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7.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脾常不足”之说,聊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脾常不足、肾常虚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之一。小儿初生,若草木方萌,阴阳稚弱,气血未充。钱乙指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幼幼集成》云:“幼稚之气,尤为易亏,唯必根究先天之薄弱,而从方脉诸书,求源探本以为治”。故认病辨证应结合小儿之生理病理特点,不可视小儿为成人之缩影。  相似文献   

19.
陈旭  赵远红  鞠赫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79-1382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伸意义,揭示“肝与大肠相通”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小儿抽动症是近些年临床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性疾病,其中我国总发病率在6.1%,该病症状复杂、发病部位多样、疾病反复发作为该疾病特点。给我国青少年健康与学习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了学龄期的学习与注意力水平,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经济与精神负担。根据该疾病临床症状“动”的特点,从“风善行数变”“脾虚生风”,结合脏腑之间生理病理相关性,以及考虑儿童生理特点等中医传统思想后,探究发现该病的发病与肝风、肾虚、脾弱具有关系密切,文章探讨了其对小儿抽动症的影响,总结出肝风内伏,脾肾弱的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