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20届国际鼻感染和变态反应研讨会侧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我科自1995年3月~2002年6月应用鼻内小切口行外鼻矫形术7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Jacobson氏犁鼻器官,简称犁鼻器官,位于鼻中隔前下部或下部,由犁鼻上皮、犁鼻神经、犁鼻软骨、血管和腺体组成。犁鼻器官广泛存在于多种成年的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中,但发育程度极不一致。本文简要叙述犁鼻器官的比较解剖学、解剖学和生理学,重点介绍人犁鼻器官研究的近况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局部用减充血剂对鼻粘膜血管运动的调控的影响,为研究和防治药物性鼻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92例急,慢性鼻炎患者分别使用4种不同减充血剂后鼻塞变化的情况,并通过前鼻测压法观察部分患者用药后鼻阻力的反弹现象。结果:4组被调查者中分别有63.5%,31.2%,32.2%,8.6%的患者出现鼻塞反弹性加重;3组被检测者中分别有50%,20%和75%;出现鼻阻力反弹性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天津地区健康成年人鼻声反射、鼻阻力、鼻呼吸量参数的参考值范围,分析年龄、性别及侧别对其的影响,探讨各测量值间的相关性,为天津地区健康成年人鼻通气功能检查提供诊断数据.方法:利用A1鼻声反射仪测量天津地区466例健康成年人的鼻腔最小截面积(MCA)、鼻腔最小截面积距前鼻孔距离(DCAN)、鼻腔0~5 cm容积(V5)、2~5 cm容积(V2~5);利用NR6鼻阻力仪测量受试者经鼻压差为150 Pa、75 Pa下及用broms测量的鼻腔单侧吸气阻力(IR)、呼气阻力(ER);通过计算得出双侧吸气总阻力(TIR)、双侧鼻腔呼气总阻力(TER)及左右鼻腔阻力差异比(Rlr);利用NV1鼻呼吸量仪测量单侧鼻腔吸气量、呼气量,通过计算得出鼻呼吸量差异比(NPR,包括吸气量差异比NRPi和呼气量差异比NRPe).实际测量下鼻甲前端至前鼻孔的距离(L),并与DCAN比较.对3种检查不同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鼻声反射参数:MCA男为(0.45±0.16)cm2,女为(0.44±0.16)cm2;V2~5男为(3.52±1.38)cm3,女为(3.36±1.22)cm2;V5男为(5.10±1.47)cm3,女为(4.86±1.12)cm3;DCAN存在2个位置,男分别为(2.22±0.39)cm、(0.53±0.62)cm,女分别为(2.10±0.37)cm、(0.67±0.15)cm;L男为(2.48±0.36)cm,女为(2.1 5±0.26)cm.MCA、V5、V2~5在性别、侧别、年龄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AN在年龄、侧别上无差异,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阻力参数:经鼻压差在150 Pa、75 Pa、broms测量下IR、ER、TIR、TER在侧别及年龄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呼吸量参数:IC男为(2.06±1.10)L/20 s,女为(1.37±0.34)L/20 s;EC男为(2.15±1.23)L/20 s,女为(1.39±0.58)L/20 s;NPRi、NPRe分别为0.11[0.05,0.23]、0.11[0.05,0.19].IC、EC在侧别上无差异;在性别上有差异.NPR在性别、年龄上无差异.MCA与IR、ER呈负相关(r=-0.21、-0.22,均P<0.05),MCA与IC、EC间均存在正相关(r=0.12、0.17,均P<0.05),IR与IC、ER与EC间呈负相关(r=-0.10、-0.10,均P<0.05),Rlr与NPRi、NPRe均呈负相关(r=-0.19、-0.18,均P<0.05).结论:鼻声反射、鼻阻力、鼻呼吸量参数可以作为评估鼻通气功能的参考指标,三者结合参考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6.
鼻神经外科与鼻眼相关外科的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鼻前庭肿块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2年 5月~ 2 0 0 3年4月收治的 6 0例鼻前庭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径路。结果  6 0例鼻前庭肿块中良性肿瘤5 1例 ,炎性疾病 5例 ,恶性肿瘤 4例 ,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无并发症 ,痊愈出院。 5 1例良性肿瘤和 5例炎性肿块患者中 ,37例随访 5个月~ 15年 (平均 97个月 )无复发和恶性变 ;2例复发再次手术治疗 ;6例死于其他疾病 ;11例失访。 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 ,2例恶性黑色素瘤分别于术后 1年、4年 10个月复发 ,再次行鼻侧切开肿瘤切除 ,分别于第 2次术后 1年 3个月和 6年 10个月死于复发和肝转移 ;乳头状瘤癌变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已无瘤生存超过 17年和 5年 2个月。结论 鼻前庭解剖区域虽小 ,但各种性质的肿块均可发生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手术途径根据肿块的位置、大小及性质而定。  相似文献   

8.
鼻病理状态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前鼻测压法对166例鼻部及鼻咖啡 部疾病患者进行鼻气道阻力(NAR)测定,发现鼻气道阻塞可以引起NAR升高;NAR的升高幅度随病变部的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表明测定NAR可为判定鼻气道阻塞程度提供客观而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减血手术治疗鼻科疾病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减血手术治疗鼻科疾病的可行性。方法:对53例(86侧)鼻科疾病患者,以双极射频探头凝固消融病变组织和所需切除部位组织边缘,以减少术中出血,对渗、出血部位凝固止血。结果:37例(69.8%)患者术后鼻腔无需填塞止血,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9.67ml。结论:内镜下减血手术治疗鼻科疾病,术中平均出血量较常规内镜下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鼻声反射应用于鼻塞患者鼻通气功能检查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估鼻声反射 (AR)在鼻塞患者鼻通气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并探讨其参数选择。方法 :对 36例因鼻病引起鼻塞的患者 (鼻病组 )及 2 0例无鼻病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进行AR测试 ,测算鼻腔平均截面积 (MNCA)、最小截面积 (MCA)、鼻腔容积 (NV)和鼻阻力 (NR)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中 ,MNCA、MCA、NV、NR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除NV(P <0 .0 5 )外侧别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鼻病组中鼻塞侧与非鼻塞侧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鼻病组中鼻塞侧与对照组比较 ,其中MCA和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P <0 .0 1和P <0 .0 5 ) ;鼻病组中非鼻塞侧加对照组与鼻病组中鼻塞侧比较 ,其中MCA和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P <0 .0 1和P <0 .0 5 )。结论 :AR对鼻通气状况有较客观的反映 ,其中MCA和NR对鼻塞状况的反映与患者的主观感受较为一致 ,可作为反映鼻通气状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鼻声反射(AR)及鼻阻力(RM)测量的正常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成人82例,采用AR检查,获得单侧鼻腔第一狭窄面积(UA1),第二狭窄面积(UA2),最小截面积(UMCA),0~5 cm、2~5 cm鼻腔容积(UV5、UV2~5).RM为通过前鼻主动测压法测量鼻压差为150 Pa 时的RM值,如鼻压差达不到150 Pa,则采用Broms(半径为200 Pa)的RM值表示,分别测量单侧吸气阻力(URins150、URins200)、单侧呼气阻力(URexp150、URexp200)及鼻气道总阻力(TRins150、TRins200、TRexp150、TRexp200),并对RM和AR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成年男女UA1分别为(0.63±0.14)、(0.60±0.14)cm2;UA2分别为(0.72±0.48)、(0.6±0.4)cm2;UMCA分别为(0.50±0.16)、(0.47±0.18)cm2;UV5分别为(5.68±1.73)、(5.16±1.85)cm3 ;UV2~5分别为(4.13±1.56)、(3.83±1.66)cm3.男女各参数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93、0.134、0.392、0.408,均P>0.05).有25例鼻压差未达到150 Pa,采用Broms测量,URins150、URins200、URexp150、URexp200、TRins150、TRinst200、TRexp150、TRexp200结果分别为(0.86±0.96)、(0.45±0.61)、(0.83±0.71)、(0.52±0.88)、(0.38±0.34)、(0.18±0.24)、(0.38±0.27)、(0.19±0.24)Pa/(cm3·s).URins150、URexp150、TRins150、TRexp150与UMCA、UV5、UV2~5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RM与AR测量结果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提供鼻腔状态的客观参数.  相似文献   

12.
例1患者,女,31岁。左鼻塞4个月,渐加重呈持续性鼻塞,伴脓涕,右眼视力下降伴复视,偶有头痛,无发热,于2003年6月来本院就诊。体检:左中鼻道、后鼻孔及鼻咽部可见红色新生物,质中,触之不易出血,左鼻腔底可见较多脓涕。视力:左眼1.0;右眼0.1。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15岁,自出生时发现三鼻孔.入院体检:右侧鼻腔结构正常,通气好,右鼻翼组织部分缺损,其上方见多余鼻孔,孔径0.4 cm×0.3 cm,深2 cm,不与鼻腔相通,有少许黏液性分泌物,左侧鼻腔结构正常,鼻后孔闭锁.鼻窦CT扫描示:左侧鼻后孔骨性闭锁,右上颌窦变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慢性鼻窦炎Ⅰ型患者行内窥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前后鼻音及鼻腔阻力检测,探讨ESS后鼻腔鼻窦共鸣特性的改变及鼻腔阻力的变化特点.方法对资料记录完整的75例成人慢性鼻窦炎Ⅰ型患者(1期38例,2期15例,3期22例),ESS前后使用鼻声图仪和鼻压计分别对鼻音和鼻阻力进行检测.结果 Ⅰ型1期患者术后1月鼻音和总鼻阻力与术前无明显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单侧上颌窦炎对鼻音有一定影响,手术后1月及3月基本恢复正常;单侧额窦炎或蝶窦炎对鼻音无明显影响.Ⅰ型2期和3期患者术后1月总鼻阻力无明显改变,而鼻音较术前改善(P<0.05),但仍低于正常范围,术后3月术腔上皮化后,鼻音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于慢性鼻窦炎Ⅰ型患者,ESS术后虽然总鼻阻力正常,鼻音仍在一段时间里表现异常.若术中过多破坏鼻腔、鼻窦正常结构,使鼻腔、鼻窦的共鸣特性发生了改变,可能对从事语音工作者(如播音员、外语及语言老师)的语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91年FNTJ70卷7期为外鼻鼻成形术进路在鼻外科应用的专辑,由纽约Albang医学院KoltaiPJ主编。本就有关内容进行综译,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随着对鼻前部即鼻瓣区结构及其生理功能认识的提高,我们在治疗鼻堵塞患者时更加注意此区的病变.近年共收治15例,术后鼻堵塞症状均消失,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此区的病因、诊断、治疗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鼻息肉的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复发性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总结43例复发性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复发性鼻息肉在鼻内镜下均能彻底清除,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鼻腔、鼻窦得到充分引流。随访期>6个月者38例,其中治愈25例,好转8例,无效5例,有效率86.84%。结论 复发性鼻息肉的鼻内镜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视野清晰,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术后随访、清理鼻腔和综合治疗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鼻石,也叫鼻石病或鼻石症,是矿物盐类在鼻腔异物周围经数年的沉积而形成的块状物.作为鼻石核心的鼻腔异物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之分:外源性异物以纽扣、小卵石、玻璃珠、棉絮、纸屑、植物种子、橡皮擦、布条等为核心(假性鼻石);内源性异物则以血凝块、碎骨片、脱落上皮残骸、细菌、痂皮、异位牙、黏液等为其核心(真性鼻石).  相似文献   

19.
鼻内镜下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鼻腔功能和外鼻形状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方法:①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术中只剥离偏曲侧黏软骨膜、黏骨膜,分离软骨与骨的错位连接,骨折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和七颌骨鼻嵴,骨折或楔形切除软骨条,重新整复鼻中隔软骨与骨,使其保留黏膜-(软骨-骨)-黏膜3层解削结构,并处于双侧鼻腔外侧壁中间,保证双侧鼻腔有适当并相等的容积和宽度.②取方形软骨后下缘为鼻小柱和鼻翼整形材料,保留方形软骨前下缘,从而保证方形软骨对鼻尖部的支撑作用.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无论是功能还是外形,均取得满意疗效,无并发症出现.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相比,疗效得到提高,手术时间缩短及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鼻中隔整形术不仅能保证3层解剖结构,而且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明显低于传统手术.②鼻中隔方形软骨前下缘对鼻尖部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鼻整形术中应避免取方形软骨前下缘为材料,而要取后下缘,这样才能保证方形软骨对鼻尖部的支撑作用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术前应用立止血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3月~2000年12月,笔者在36例慢性鼻窦炎内镜鼻窦手术前应用立止血减少出血,效果显著,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