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2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复发,27例均治愈。结论:腹壁子宫内异症的发生与剖宫产术中直接种植有关;严格手术操作可降低腹壁内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小玲  伍小敏  张玮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0):1456-145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确诊的12例腹壁切口内异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病主要的发病原因;切口部位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手术切除病灶均有效.[结论]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手术切除病灶是其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壁与会阴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42例腹壁切口内异症及18例会阴切口内异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术,部分患者术前辅以药物治疗,术后5例复发。结论 手术切口内异症可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与妇科检查作出诊断。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法。对病灶范围大且深的病例,手术时机应慎重选择,术中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及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4.
严菊兰 《临床医学》2005,25(12):57-58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的诊治。方法对我院1995~2003年收治的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腹部检查均能做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吻合,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腹部检查能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诊断,并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度治疗。方法对我院近10年收治的2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术前均诊断正确,术后病理证实。其中20例有剖宫产史,2例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手术彻底切除随访无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该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彻底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保护腹壁切口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诊治方案以及复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妊娠期卵巢内异症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前诊断10例,剖宫产术中诊断22例,孕早期均未行妇科检查,孕中期B超检查卵巢均无阳性提示。6例妊娠期卵巢囊肿破裂,其中3例无症状,3例出现急性腹痛。32例均在孕晚期剖宫产术同时行患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及盆腔病灶清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内异症。3例临床Ⅳ期在术后27~34个月复发,32例新生儿全部存活。结论妊娠期卵巢内异症诊断有一定困难,孕期可能发生囊肿破裂,可据临床症状及孕妇意见先行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哺乳期或月经复潮后可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妇产科开腹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妇产科开腹术后合并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进行分析总结讨论.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后均无复发.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有手术史,内异症和子宫内膜种植有关.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效果好,预防的关键在于行剖富产时要注意保护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8.
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腹壁疤痕内异症)并不多见,且绝大部分发生在剖宫产腹壁疤痕。本文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讨论。1 材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 1964年~1988年我院共收治腹壁疤痕内异症28例。患者均为经产妇,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5岁。28例中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术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多发生在盆腔脏器和其邻近脏器的腹膜面。也可发生在阴道、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 ,但不常见。现将我院 1986 - 0 1~ 2 0 0 1- 0 1所遇的 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共 72 0 6例 ,发生腹壁切口内异症 3例 ,切口内异症为外院剖宫产分娩 2例。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内异症 ,全部行手术治疗 ,术后进行随访。本组年龄 2 7~ 36岁 ,平均年龄 32岁 ,孕次 1~ 5次 ,平均2 .4次 ;产次 1例 2次剖宫产分娩史 ,余 4例均为第 1次剖宫产术 ,平均 1.2次。本组 5例均为腹部纵切口 ,病灶位于下 1/ 2~ 1/ 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佳诊断及治疗方法,预防盆腔外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降低其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治疗18例,术后2例复发,为会阴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加用孕三烯酮或曲普瑞林治疗3~6个月治愈;单纯药物治疗1例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停药后再次复发.结论: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不能彻底切除者加用治疗内异症的药物治疗;严格操作规范,提高手术技巧,可避免医源性内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6例手术患者术后均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或孕三烯酮3~6月.术后随访4~72个月,腹壁内异症病灶元复发.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接受过剖宫手术史的育龄期妇女,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处理方法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屏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3):521-52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处理方法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妊娠足月再次剖宫产172例在术中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其中第一次剖宫产采用子宫下段切开、分别缝合肌层及浆肌层者列为双重缝合组(52例);第一次剖宫产采用子宫下段撕开、连续全层缝合者为单重缝合组(120例),对两组病例再次剖宫产术瘢痕厚度、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子宫破裂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除术中出血量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单重缝合组再次剖宫产术中测得的瘢痕厚度〈3mm者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破裂发生率显著高于双重缝合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处理方法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处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守性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术后血清CA125水平变化与妊娠的关系。【方法】选择婚后3年以上不孕且有生育要求的内异症患者90例,均行保留子宫和部分卵巢的保守性手术。检测患者术后血清CA125水平,根据患者的CA125水平不同分为两组,CA125<35 kU/L 53例为正常组;CA125≥35 kU/L 37例为异常组。随访12~24个月,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90例内异症患者术后2年内妊娠率为48.89%(44/90),术后第1、2年的妊娠率分别为38.89%(35/90)和10%(9/90);术后1年内的累计妊娠率显著高于术后1年后妊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36,P<0.01)。正常组术后1年内、术后1年后及2年累计妊娠率明显高于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46例妊娠失败的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CA125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内异症不孕患者经保守性手术治疗的妊娠率可以得到显著提升,CA125可以预测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结局状况。  相似文献   

14.
陶宝玲 《临床医学》2012,32(11):89-9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影响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5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手术配合药物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处出现有粘连固定的硬质的包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包块内血流信号不明显,仅有少量血流呈点状或线状流动;行手术切除治疗是首选;术后的复诊证明所有患者术后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截至目前无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是防患于未然,如果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出现要及时治疗,手术切除病灶防止再次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Fa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内异症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5例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中Fas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子宫内膜进行比较。【结果】内异症组在位内膜中Fas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内异症组在位内膜Fas的表达亦无周期性变化。且其分泌期Fas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分泌期Fas的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期。存在周期性的变化。【结论】Fas参与正常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调节;Fas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低表达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瘢痕破裂的早期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发生子宫破裂的相关因素及早期诊断措施。【方法】对本院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9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期本院共收治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患者523例,仅19例发生子宫瘢痕不同程度裂开,子宫瘢痕破裂发生率3.63%。所有病例均存在前次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异常和感染病史。14例患者经B超检查,其中11例提示子宫瘢痕部分裂开,均经手术证实且准确率达100%。发生子宫完全破裂5例,均与孕期系统管理不到位有关。【结论】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是导致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B超检查仍是目前预测子宫瘢痕愈合情况最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加强孕期管理是预防子宫破裂、保证母婴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止血带联合子宫下段横向“U”字缝合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PPP)剖宫产术中止血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因PPP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共53例,按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患者采用止血带环扎联合子宫下段横向“U”字缝合术止血,对照组26例患者常规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率及感染病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切除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PPP剖宫产术中止血带环扎联合子宫下段横U字缝合术,能明显减少出血,降低子宫切成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3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继发于剖宫产术后6个月至2年,主要表现为腹壁切口瘢痕及周围组织不同程度的疼痛性结节或肿块且与月经周期有关;所有患者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后以米非司酮治疗3至6个月,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医源性因素,预防的关键是减少剖宫产率和术中的切口保护,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药物辅助治疗有利于预防复发。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均未复发。结论:剖宫产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医源性因素,手术时应用纱布垫保护子宫周围术野,缝合子宫壁时避免缝针穿过子宫内膜层,关腹后冲洗腹壁切口,降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结论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